《中国科学家回收完整记录超强厄尔尼诺的海洋观测设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03
  • 10月30日,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了为期40天的科考航次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实现了我国首次在深海大洋回收压力逆式回声仪。

    “科学”号科考船此次执行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6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三个项目的联合航次,于9月20日从青岛出发。

    这次航次中,三个压力逆式回声仪于2014年9月布放,分别布放在北纬4度、6度和8度,深度均超过5000米。三个压力逆式回声仪分别装在直径约40厘米的白色浮球内,这个航次中它们记录了最近一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从开始、爆发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科考人员成功利用温盐深仪在东经130度附近海域开展了全水深的大断面调查,深度超过5000米。

  • 原文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10/30/c_1119814859.htm
相关报告
  • 《国家海洋局建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6
    • 聚焦海洋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四   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预防台风、飓风、风暴潮以及海啸等灾害侵袭,保障老百姓安全,离不开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渔业捕捞、远洋运输、海上石油开采等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海温、海流、海浪等的及时、准确预报监测……这些都需要依托国家海洋局正在建设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整合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及手段,实现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它将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初步具备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海洋观测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应对海洋气候变化、保障海洋经济安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于1993年牵头组织和实施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目前已发展为13个区域性观测系统和多个专题观测计划。在此计划引领下,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稳步增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基本拥有包括海洋站(点)、雷达、海洋观测平台、浮标、移动应急观测、志愿船、标准海洋断面调查和卫星等多手段的海洋观测能力,形成了以覆盖近海为主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此外,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和科考调查逐步向大洋、极地区域拓展,初步具备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全球海洋观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国家海洋观(监)测网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和海外观(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加强对海洋生态、洋流、海洋气象等观测研究。   “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责任,将进一步服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构成   “根据我国海洋观(监)测事业发展需求,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初步设计为国家海洋观(监)测系统和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两大部分,并开展配套的数据传输、服务、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将由海洋站网、海洋雷达站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标准海洋断面、海洋生态监测点网、卫星海洋观(监)测系统、志愿船队、剖面漂流浮标网、漂流浮标网和海洋机动观(监)测系统组成,主要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具有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   “这是从当前的海面观测向三维海洋立体综合观(监)测的拓展。”该负责人称,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将积极参与国际计划,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等海域。具体包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和维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观(监)测系统,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为沿线国家提供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与“雪龙探极”“蛟龙探海”等重大工程互相衔接、互相支持、互相保障,集成成果,提升极地和深海深渊探测能力。此外,还计划建成太平洋和印度洋观(监)测系统,进一步参与国际观测计划和数据共享,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和维护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重点关注区的长期观(监)测系统,提升对大洋环流、台风生成和传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印度洋季风、海洋酸化等重要海洋、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力。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将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体系完整的中国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形成完全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大洋和极地重点关注区域的业务化观(监)测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该负责人说。   全面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工作。通过这项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立体观测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国家海洋局正组织相关的建设方案论证,并启动了部分前期建设工作。   “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海洋站点布局,形成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站观(监)测体系和一中心多基地的离岸保障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和拓展国际海洋观测计划,加强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全面提升与我国关系密切的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区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海洋观测和监测的需求,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认识海洋、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
  • 《科学家推测地外海洋阻碍星际交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02
    • 外星人会因被埋在太多的冰下而无法给地球人打电话吗?这恰好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学家Alan Stern得出的结论——他认为这可能会推迟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   大多数外星生物很可能位于其行星家园的“内心深处”,即包裹着冻结的冰核的次表层海洋中,这一想法是科学家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今年于犹他州普罗沃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这个假说或许可以解释来自其他技术先进文明的信号缺乏的事实,这是一个被称为费米悖论的难题。   天文学家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是多么的普遍——在木星、土星、海王星,甚至遥远的冥王星的多颗卫星上都能找到其存在的证据。   这些世界都有水冰作为其外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水冰在天体表面形成高耸的山脉和破裂的峡谷,但在更低的深度则会融化成液态水。这些海底的热液喷口可能会向周围的环境中注入营养物质,类似于地球海洋底部的生态系统。这些由厚厚的冰壳所保护的生命“幼儿园”甚至比人类自身所暴露的环境更有生产力。   如果生活在冰冷的海洋世界中的生物能够进化成为有智慧的生物,它们可能不会像人类一样了解夜空。Stern推测,或许与人类的“太空计划”不一样,他们的“太空计划”仅仅是到达星球冰冻的表面。Stern的想法并不是基于新的证据,而是首次将冰冷的海洋世界的普遍性与缺乏外星信号联系起来。   这一想法很吸引人,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地外智慧生物信息传递协会主席、心理学家Douglas Vakoch说,尽管他认为没有必要援引费米悖论。Vakoch说,生物的生物化学标志很难被远程探测到,而且很可能需要新的望远镜和技术才能找到它们。Stern表示,如果他们没有首先找到我们,那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远距离沟通是不值得的,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其他人也都被困在自己的小冰泡泡里。   费米悖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提出的。费米悖论隐含的意思是,从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类对地外智慧生物的搜寻包括SETI计划,即致力于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接收从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希望借此发现外星文明。SETI计划通过大型电子天文望远镜,探测接受外太空的“声音”,包括背景辐射、星体发出的电波以及其他杂音。科学家再将这些信号通过电脑分析,希望从中可以发现外星传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