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建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6
  • 聚焦海洋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四

      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预防台风、飓风、风暴潮以及海啸等灾害侵袭,保障老百姓安全,离不开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渔业捕捞、远洋运输、海上石油开采等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海温、海流、海浪等的及时、准确预报监测……这些都需要依托国家海洋局正在建设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整合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及手段,实现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它将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初步具备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海洋观测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应对海洋气候变化、保障海洋经济安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于1993年牵头组织和实施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目前已发展为13个区域性观测系统和多个专题观测计划。在此计划引领下,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稳步增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基本拥有包括海洋站(点)、雷达、海洋观测平台、浮标、移动应急观测、志愿船、标准海洋断面调查和卫星等多手段的海洋观测能力,形成了以覆盖近海为主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此外,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和科考调查逐步向大洋、极地区域拓展,初步具备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全球海洋观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国家海洋观(监)测网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和海外观(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加强对海洋生态、洋流、海洋气象等观测研究。

      “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责任,将进一步服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构成

      “根据我国海洋观(监)测事业发展需求,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初步设计为国家海洋观(监)测系统和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两大部分,并开展配套的数据传输、服务、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将由海洋站网、海洋雷达站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标准海洋断面、海洋生态监测点网、卫星海洋观(监)测系统、志愿船队、剖面漂流浮标网、漂流浮标网和海洋机动观(监)测系统组成,主要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具有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

      “这是从当前的海面观测向三维海洋立体综合观(监)测的拓展。”该负责人称,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将积极参与国际计划,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等海域。具体包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和维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观(监)测系统,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为沿线国家提供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与“雪龙探极”“蛟龙探海”等重大工程互相衔接、互相支持、互相保障,集成成果,提升极地和深海深渊探测能力。此外,还计划建成太平洋和印度洋观(监)测系统,进一步参与国际观测计划和数据共享,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和维护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重点关注区的长期观(监)测系统,提升对大洋环流、台风生成和传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印度洋季风、海洋酸化等重要海洋、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力。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将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体系完整的中国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形成完全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大洋和极地重点关注区域的业务化观(监)测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该负责人说。

      全面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工作。通过这项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立体观测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国家海洋局正组织相关的建设方案论证,并启动了部分前期建设工作。

      “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海洋站点布局,形成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站观(监)测体系和一中心多基地的离岸保障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和拓展国际海洋观测计划,加强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全面提升与我国关系密切的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区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海洋观测和监测的需求,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认识海洋、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

相关报告
  • 《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新增站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会同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成立了由海洋站、浮标、高频地波雷达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评估工作组,对上海市海洋局组织建设管理的9个地方海洋观测站点开展了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评估。 依据入网评估技术规程,评估工作组从布局合理性与观测环境代表性、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等方面对上海市奉贤海洋站、金山嘴和芦潮岗高频地波雷达站、海洋预警浮标开展了现场勘察与评估评分,并邀请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东海预报减灾中心、东海海域海岛中心专家对入网评估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经评议,上海市9个海洋观测站点总体符合入网技术要求。 下一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将持续开展对地方海洋观测站点建设及运行管理的技术评估与指导,不断完善评估方法和工作流程,为推动完善国家、地方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能力“一张网”提供更多技术支撑与保障。
  • 《国家海洋局二所承担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海上外业调查完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31
    • 10月25日,在顺利完成秋季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航次后,“浙渔科2”海洋调查船缓缓停靠在我所舟山长峙岛码头,标志着由我所工程院承担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东海观测子网工程海上外业调查全部圆满完成。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分别建立海底观测系统,构建关键海域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设施,实现从海底向海面的全方位、综合性、实时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探索海底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各种过程,同时服务于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国防安全与国家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 我所于2017年底成功中标该调查项目,内容涵盖了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和海洋地球物理等多个专业。各项调查一方面要满足规范要求,为工程所需的各项审批专题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本项目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专业众多,涉及海域较广,从近岸到浅海,组织实施难度大。 我所工程院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根据工程所处海域的不同分为登陆和近岸段、浅海段两组,选用不同调查船,分阶段分专业分批组织实施,克服了海上作业风浪大等各种不利因素,按照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海上外业调查,调查期间工作人员的专业和认真态度得到了高度赞扬。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调查,项目组特别选用浙江海洋大学“浙渔科2”调查船进行浅海段的外业调查,除了完成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的取样外,也同步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这是我所首次在外海同步组织实施完成的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