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推测地外海洋阻碍星际交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02
  • 外星人会因被埋在太多的冰下而无法给地球人打电话吗?这恰好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学家Alan Stern得出的结论——他认为这可能会推迟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

      大多数外星生物很可能位于其行星家园的“内心深处”,即包裹着冻结的冰核的次表层海洋中,这一想法是科学家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今年于犹他州普罗沃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这个假说或许可以解释来自其他技术先进文明的信号缺乏的事实,这是一个被称为费米悖论的难题。

      天文学家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是多么的普遍——在木星、土星、海王星,甚至遥远的冥王星的多颗卫星上都能找到其存在的证据。

      这些世界都有水冰作为其外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水冰在天体表面形成高耸的山脉和破裂的峡谷,但在更低的深度则会融化成液态水。这些海底的热液喷口可能会向周围的环境中注入营养物质,类似于地球海洋底部的生态系统。这些由厚厚的冰壳所保护的生命“幼儿园”甚至比人类自身所暴露的环境更有生产力。

      如果生活在冰冷的海洋世界中的生物能够进化成为有智慧的生物,它们可能不会像人类一样了解夜空。Stern推测,或许与人类的“太空计划”不一样,他们的“太空计划”仅仅是到达星球冰冻的表面。Stern的想法并不是基于新的证据,而是首次将冰冷的海洋世界的普遍性与缺乏外星信号联系起来。

      这一想法很吸引人,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地外智慧生物信息传递协会主席、心理学家Douglas Vakoch说,尽管他认为没有必要援引费米悖论。Vakoch说,生物的生物化学标志很难被远程探测到,而且很可能需要新的望远镜和技术才能找到它们。Stern表示,如果他们没有首先找到我们,那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远距离沟通是不值得的,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其他人也都被困在自己的小冰泡泡里。

      费米悖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提出的。费米悖论隐含的意思是,从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类对地外智慧生物的搜寻包括SETI计划,即致力于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接收从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希望借此发现外星文明。SETI计划通过大型电子天文望远镜,探测接受外太空的“声音”,包括背景辐射、星体发出的电波以及其他杂音。科学家再将这些信号通过电脑分析,希望从中可以发现外星传来的信息。

相关报告
  • 《海洋科学家倾听珊瑚礁的声音》

    • 来源专题:海斗深渊领域信息监测平台
    • 发布时间:2016-09-02
    • 伍兹霍尔,马萨诸塞州,8 月 26 日 (合众国际社) — — 珊瑚礁发出的声音,和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噪音发挥重要的作用,吸引驻地藻类 — — 微生物,向珊瑚提供养分并给他们他们的颜色。 与珊瑚礁日益受到来自环境的压力,不断上升的温度、 过度捕捞和污染,包括各种威胁科学家们绝望,确保珊瑚藻居民稳定供应。 当珊瑚死或驱逐藻类 dur......
  • 《科学家利用古海洋化石解开长期以来的气候难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20
    • 卡迪夫大学的科学家揭示了在 1400 万年前的最后一个 全球变暖时期地球的气候行为。在此期间,被称为中中新世 暖期,全球温度比今天的平均温度高 3~4 度,与 2100 年的 估计值相似。这个时期发生在 1500~1700 万年前,地质学家 数十年来试图解释造成全球变暖的最初原因以及后来地球上存在的环境条件,如火山爆发与增 加的碳埋藏量之间的联系。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 员使用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沉积岩长岩心中提取海洋化石的化学成分,以识别中中新 世暖期生物曾经生活过的海水温度和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哥伦比亚洪水玄武岩的大规模火 山喷发将 CO2 释放到大气中,并导致海洋 pH 值下降。由于全球温度上升,海平面也上升,淹 没了大片大陆。这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可以埋藏沉积物中的大量的碳,并将火山碳从大气中转 移到海洋。我们知道当前的气候变暖要比中中新世暖期快,因此我们无法依靠这些缓慢的自然 反馈来抵消全球变暖。但是这项研究仍然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处于温暖模式 时的工作方式。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792-0 (杨娅敏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