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风人群遗传易感基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4
  • 麻风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影响患者的外周神经、皮肤及粘膜组织。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肢体残疾、失明或者毁容等后果,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歧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如营养、卫生条件等,影响麻风的遗传易感性。虽然我国于1981年在国家水平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1例/万人),但西南地区部分县乡仍面临着较重的负担。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累计发现、治疗麻风病患者5万多例,年新发病人数、现症病人数约占全国的1/4,仍有44个县(市、区)未达消除麻风危害标准,占全国未达标县(市、区)数的40%,因此云南省麻风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自2009年我国学者率先报道麻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来,结合早期的麻风家系的基因组连锁研究,国内外学者已鉴定出30多个影响麻风遗传易感性的风险基因或风险位点,极大地增进了对麻风的遗传和病理机制的认识。然而,由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变异方面,且报道的绝大多数风险关联位点都是非编码遗传变异,具体功能不清楚。另外,目前发现的这些风险位点,也仅能部分解释麻风的遗传易感性。更多的致病遗传标记,尤其在基因功能区域的遗传变异有待发现。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集中研究了云南地区麻风患者外显子组区域的潜在功能性变异,包括常见变异和稀有变异。研究人员采用多步富集的方式,挖掘效应明显的风险基因。首先,通过高通量的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云南文山地区有麻风家族史患者与长期暴露在麻风环境的普通人群进行分析,得到了潜在的致病遗传变异及其基因名录。在此基础之上,采用高通量的靶向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对上述具有潜在致病变异的基因在更大的病例对照群体上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将前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报道的麻风易感基因也纳入分析。最后,在云南玉溪地区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验证发现易感基因及其风险位点。研究发现,HIF1A基因上的一个稀有变异位点rs142179458,导致该蛋白第349位的天冬酰胺变异为天冬氨酸,可显着增加麻风患病风险。另外,研究还验证得到前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报道的LACC1基因上的错义变异rs3764147在云南地区人群中与麻风易感关联。应用一种定量描述暴露危险因素对人群致病作用大小的统计指标(人群归因分数),研究人员评价了发现的麻风易感基因在人群中的危害程度,发现HIF1A和LACC1的错义突变是麻风遗传风险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用前人发表的麻风皮损组织转录组数据,进一步确认HIF1A和LACC1基因表达改变与麻风的相关性,发现HIF1A和LACC1基因表达水平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和麻风分枝杆菌刺激的细胞中显着上调,表明HIF1A和LACC1基因在麻风病发病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该研究工作于4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昆明动物所博士王东、范宇、毕蕊和MahadevMalhi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博士张登峰和研究员姚永刚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教授李玉叶和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的大力支持,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042.html
相关报告
  • 《营养所科研人员在多不饱和脂肪酸遗传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1-20
    • 1月6日,国际遗传学研究领域知名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人类分子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组开展亚洲人群多不饱和脂肪酸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果:Genome-wide meta-analyses identify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n-3 and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evel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ancestry populations, 文章报道了多不饱和脂肪酸遗传易感基因研究的新发现。 在本研究中,林旭组的博士研究生胡瑶、研究员黎怀星等人通过整合1万2千多例的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以及该团队建立的亚洲最大的脂肪酸谱数据库信息,结合与西方人群联盟CHARGE合作开展跨种族多不饱和脂肪酸荟萃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包括:1) 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四烯酸(22:4n-6, DTA)水平显著相关的两个新的遗传位点MYB-rs9399137和AGPAT4-rs729986(图1),并且这两个位点在中西方人群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2) 通过跨种族荟萃分析发现两个新的位点中携带rs10899123-C等位基因的人群n-6多不饱和脂肪酸γ-亚麻酸(18:3n-6, GLA)水平显著升高,而携带rs3134603-A等位基因的人群n-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五烯酸(22:5n-3, DPA)水平显著增加;3) 在中国人群中验证了5个西方人群中曾报道过的位点,同时还发现中西方人群在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FADS1)位点对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影响的效应方面存在差异。此外,还在脂肪酸延长酶2基因(ELOVL2)上发现了独立于西方人群的位点。
  •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再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12
    •     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都离不开遗传转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可以使用“滴花转化”的方式轻松实现遗传转化,而大部分的作物中,例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需要长时间的组织培养才能获得遗传转化植株,效率较低。在小麦中通常以未成熟的幼胚为外植体,首先将带有目的载体的农杆菌与幼胚共培养,随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分化长出新的植株。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最终的遗传转化效率,例如外植体的取材窗口、农杆菌侵染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愈伤组织的异质性、生根长芽的品种依赖性等等。     组织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植株再生的过程,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直接影响植物再生。此外在拟南芥中还鉴定到很多关键的转录因子和表观调控因子参与再生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麦的再生过程,探究其中的转录和染色质动态变化,以及鉴定提高小麦转化效率的新基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团队利用RNA-seq、ATAC-seq、CUT&Tag等技术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式绘制了小麦再生过程的转录及染色质动态图谱,并搭建了一个顺序的转录调控网络,最终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鉴定出2个能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新因子。     研究人员以遗传转化效率最高的小麦品种Fielder作为材料,对其诱导0天、3天、6天、9天和12天的材料进行RNA-seq、ATAC-seq以及CUT&Tag(H3K27me3, H3K27ac, H3K4me3)建库。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小麦再生过程中存在着顺序的基因表达,并且这种顺序的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高度相关。此外,H3K27me3的减少和H3K4me3的增加对于某些再生的关键基因在愈伤组织诱导后期的激活息息相关。基于小麦再生过程中转录与染色质可及性的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RNA-seq和ATAC-seq数据搭建了一个转录调控网络,该网络中不同聚类的基因之间存在顺序的调控关系。研究从中鉴定到446个核心转录因子,并推测它们可能参与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品种差异。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愈伤组织早期被激活的转录因子家族存在差异。在小麦中最早被激活的为DOF和G2-like家族成员,而在拟南芥中最早被激活的为NAC和LBD家族成员。拟南芥中过表达NAC家族和LBD家族成员都能够促进再生,因此研究人员在小麦中测试了2个DOF家族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它们都能显著提高小麦多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遗传转化效率,可以在小麦遗传转化过程中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Uncovering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involved in boosting wheat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