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在小麦再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12
  •     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都离不开遗传转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可以使用“滴花转化”的方式轻松实现遗传转化,而大部分的作物中,例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需要长时间的组织培养才能获得遗传转化植株,效率较低。在小麦中通常以未成熟的幼胚为外植体,首先将带有目的载体的农杆菌与幼胚共培养,随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分化长出新的植株。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最终的遗传转化效率,例如外植体的取材窗口、农杆菌侵染后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愈伤组织的异质性、生根长芽的品种依赖性等等。

        组织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植株再生的过程,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直接影响植物再生。此外在拟南芥中还鉴定到很多关键的转录因子和表观调控因子参与再生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麦的再生过程,探究其中的转录和染色质动态变化,以及鉴定提高小麦转化效率的新基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团队利用RNA-seq、ATAC-seq、CUT&Tag等技术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式绘制了小麦再生过程的转录及染色质动态图谱,并搭建了一个顺序的转录调控网络,最终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鉴定出2个能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新因子。

        研究人员以遗传转化效率最高的小麦品种Fielder作为材料,对其诱导0天、3天、6天、9天和12天的材料进行RNA-seq、ATAC-seq以及CUT&Tag(H3K27me3, H3K27ac, H3K4me3)建库。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小麦再生过程中存在着顺序的基因表达,并且这种顺序的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高度相关。此外,H3K27me3的减少和H3K4me3的增加对于某些再生的关键基因在愈伤组织诱导后期的激活息息相关。基于小麦再生过程中转录与染色质可及性的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RNA-seq和ATAC-seq数据搭建了一个转录调控网络,该网络中不同聚类的基因之间存在顺序的调控关系。研究从中鉴定到446个核心转录因子,并推测它们可能参与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品种差异。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愈伤组织早期被激活的转录因子家族存在差异。在小麦中最早被激活的为DOF和G2-like家族成员,而在拟南芥中最早被激活的为NAC和LBD家族成员。拟南芥中过表达NAC家族和LBD家族成员都能够促进再生,因此研究人员在小麦中测试了2个DOF家族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它们都能显著提高小麦多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遗传转化效率,可以在小麦遗传转化过程中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Uncovering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 involved in boosting wheat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5/t20230505_4886137.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等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8
    • 小麦赤霉病为全球小麦生产上常发的重要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属真菌侵染开花期的穗子造成,不仅对产量造成严重损失,而且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等真菌毒素的积累还会影响小麦品质及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初花期打药来降低赤霉病发病。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选育并持续进行新抗病基因发掘,是最有效的防控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抗性材料和理想的抗病基因资源,目前仅Fhb1基因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育种生产,但其抗病机制并不清晰,而且Fhb1的利用背景依赖性很强,对一些冬性小麦的改良并不理想。因此,发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遗传基础尤为重要。   此前,研究人员利用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开始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工作,以硬粒小麦为母本,四倍体长穗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连续自交,意外发现育成的六倍体小偃麦具有非常好的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同样高抗赤霉病,且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是由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同源加倍、进化而来的。   为拓宽小麦遗传资源及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方普团队鉴定发现含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7E染色体的小麦材料具有很好的赤霉病抗性(Fu et al., JGG, 2012)。从2010年开始,团队利用10年时间集中进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端体附加系(CS-7EL)的花粉辐射工作,通过对843个稳定的易位系进行连续多年多点的大田、温室赤霉病接菌鉴定和回交转育,筛选得到了多份兼具赤霉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Guo et al.,2023 unpublished),其中,易位系中科166(7D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系)作为中抗赤霉病材料于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易位系中科1878(6D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系)进入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2022-2023年生产试验。   韩方普在加拿大农业部工作期间,鉴定发现含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7E2染色体的易位系及来自KSU的10份易位系均不抗赤霉病。团队成员们对含有Fhb7基因的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TNT-B和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SNTE122均高感赤霉病(Guo et al., Plants,2022)。   从2013年开始,团队系统地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抗病基因区段定位,得到61个7E染色体长臂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到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5个分子标记与抗病区段紧密连锁。   易位系中科1878具有很好的赤霉病抗性,单花滴注接种鉴定达到苏麦3号抗性水平,在济麦22背景下将发病小穗数从13.43将低至1.43,基因组重测续表明小麦6D染色体长臂末端携带100Mb左右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末端易位片段(图1a-c)。为筛选来自7E染色体的抗赤霉病基因,团队对中科1878和济麦22接菌96小时后的小穗进行三代转录组测序,最终筛选到25个与小麦差异较大的长穗偃麦草来源的转录本,其中,转录本T26102注释为GST蛋白,在接菌48小时后表达量显著上调(图1d,e),并且与已经发表的GST-Fhb7高度同源。   为进一步研究T26102与赤霉病抗性间的关联,团队发现CS-7EL附加系、中科1878、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4460、4462和小麦-十倍体长穗草部分双二倍体SNTE20均含有T26012的同源序列,且CS-7EL、中科1878、SNTE20中均含有两个不同的拷贝(图1f)。对含T26102同源序列的材料进行接菌鉴定,他们发现4460、4462、SNTE20接菌96小时后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却与对照材料济麦22同样表现高感赤霉病(图1g-i),该结果与2022年此前研究中易位系TNT-B和SNTE122的相关结果一致(Guo et al., Plants 2022)。   为进一步确定T26102的功能,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pUbi:T26102过表达载体,得到了19AS161、济麦22、中麦175三个品种的转基因植株,对T0代植株和野生型对照进行赤霉菌接菌鉴定,接菌7天后穗子均部分干枯,过表达植株抗性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图2j,k)。为排除T26102与Fhb7间的氨基酸差异和启动子序列差异,研究人员对已发表的Fhb7基因序列构建了过表达载体和内源启动子载体,并转入郑麦7698和科农199,对郑麦7698背景的T0代转基因植株和科农199背景的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接菌鉴定,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抗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图2l-n)。   研究结果表明,T26102的同源序列在多个感病材料中存在且受诱导表达,其中部分材料中的序列与已发表的Fhb7基因区序列、启动子区序列均完全一致,T26102的过表达植株和Fhb7的过表达、内源启动子植株均不具有赤霉病抗性。Fhb7不是抗病基因,根据多年鉴定及系统材料研究,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还没有发现类似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材料或基因。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以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from Thinopyrum and its derivatives on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为题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08
    •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录调控对细胞命运决定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植物胚发育过程中转录及表观修饰层面变化的了解要滞后于动物,存在一些盲区。   基于以上背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聚焦异源六倍体小麦,构建了小麦胚发育过程的参考表观基因组,包括多种组蛋白修饰状态、染色质可及性和时序性的转录因子-基因的调控网络。该数据突出了早期胚发育过程表观遗传修饰重塑在动植物之间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尤其是H3K27ac和H3K27me3的重编程过程。在小麦中,激活型修饰H3K27ac和抑制型修饰H3K27me3会依次在受精后的第2天和第4天发生重排。这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观修饰重编程存在区别。H3K27ac的重排主要发生在维持花器官形态的基因上,H3K27me3的重排主要发生在干细胞龛相关基因上。随着胚发育的进程,H3K27me3丢失,H3K27ac与染色质可及性增加,基因组呈现出相对宽松的染色质环境,允许转录因子自由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转录并决定细胞命运转变,逐渐建立胚的形态。而在胚成熟过程中,一些组织或器官分化的特征基因上H3K27me3修饰的增加和染色质可及性的下降造成了基因顺式作用元件位置的染色质凝缩,可能阻碍了器官的形态建成。胚发育的早期、晚期由H3K27me3修饰和染色质可及性主导转录调控,中期由H3K27ac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主导转录调控,这也构成了胚“时期特异转录调控差异”的模型。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植物,具有三个亚基因组和高比例的转座子(TE占比>85%)。表观修饰存在广泛差异,与亚基因组特异性表达相关,尤其是抑制性的表观修饰,如H3K27me3。同时,TE在三联体基因调控区域的不同插入可能也影响了亚基因组成员的偏好性表达。该研究为小麦胚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有助于合子体激活及胚形态建成过程重要调控因子的挖掘和功能解析。   相关研究成果以Dynamic chromatin regulatory programs during embryogenesis of hexaploid wheat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