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所科研人员在多不饱和脂肪酸遗传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 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1-20
  • 1月6日,国际遗传学研究领域知名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人类分子遗传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组开展亚洲人群多不饱和脂肪酸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果:Genome-wide meta-analyses identify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n-3 and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evel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ancestry populations, 文章报道了多不饱和脂肪酸遗传易感基因研究的新发现。

    在本研究中,林旭组的博士研究生胡瑶、研究员黎怀星等人通过整合1万2千多例的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以及该团队建立的亚洲最大的脂肪酸谱数据库信息,结合与西方人群联盟CHARGE合作开展跨种族多不饱和脂肪酸荟萃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包括:1) 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四烯酸(22:4n-6, DTA)水平显著相关的两个新的遗传位点MYB-rs9399137和AGPAT4-rs729986(图1),并且这两个位点在中西方人群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2) 通过跨种族荟萃分析发现两个新的位点中携带rs10899123-C等位基因的人群n-6多不饱和脂肪酸γ-亚麻酸(18:3n-6, GLA)水平显著升高,而携带rs3134603-A等位基因的人群n-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五烯酸(22:5n-3, DPA)水平显著增加;3) 在中国人群中验证了5个西方人群中曾报道过的位点,同时还发现中西方人群在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FADS1)位点对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影响的效应方面存在差异。此外,还在脂肪酸延长酶2基因(ELOVL2)上发现了独立于西方人群的位点。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细胞工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15
    •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ω-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人体自身不能直接从头合成又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EPA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等生理活性,DHA是大脑和视网膜组织中磷脂的重要组成物质,它们对促进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获取EPA/DHA产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海洋渔业资源提取(例如鱼油),然而,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耗竭、以及海洋环境的逐年恶化,传统来源的EPA/DHA产品面临着资源难以持续、污染风险大和感官品质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新的EPA/DHA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是目前工业化发酵生产PUFAs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它具有高生物量、高油脂含量、易培养等特点。2010年,利用裂殖壶菌生产的DHA藻油被我国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其食品安全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证。但是由于裂殖壶菌作为一种非模式真核生物,其遗传操作体系还不完善,人们对其油脂合成路径的理解也非常有限,成为进一步通过代谢工程提升和改良其油脂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   青岛能源所代谢物组学研究组长期以来致力于裂殖壶菌的遗传改造、作用机制及代谢工程研究,通过人工改造裂殖壶菌提高其EPA/DHA产量,用于补充现有PUFAs产品的不足。近日,该研究组基于病毒2A肽自剪切的特点,成功开发了基于2A肽的裂殖壶菌的多基因表达体系,实现了裂殖壶菌的多基因表达(图1A),并利用该体系将外源的EPA合成基因簇在裂殖壶菌中进行异源表达,使得EPA产量提高5倍。该成果被食品科学领域的知名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以内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图1B)。同时,该研究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鉴定到特异性作用于裂殖壶菌PUFA合成途径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酰基转移酶(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PPTase)。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确定该PPTase的功能特性,并将其在裂殖壶菌中进行过表达,使得裂殖壶菌的DHA和PUFA产量分别提高36%和18%(图2)。相关成果也已发表于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基于2A肽的多基因表达系统克服了裂殖壶菌在遗传操作工具不足难以进行多基因共表达的困难,这一成果为裂殖壶菌的遗传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其他真菌中多基因共表达提供了范例。作用于裂殖壶菌PUFA合成途径的PPTase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裂殖壶菌PUFA合成的理解,为进一步的遗传改造提供了新的靶点。这些成果展示了裂殖壶菌可以作为PUFA生产的底盘细胞,具有巨大的代谢工程开发潜力。   以上工作由代谢物组学研究组完成,崔球研究员和宋晓金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 《人类大脑进化遗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6-11-28
    • 人类起源过程中大脑容量的急剧扩增一直是灵长类脑进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以前的研究主要是比较人类与非人灵长类脑容量的差异及其遗传调控机制,对近期人类进化过程中群体水平脑容量变化的遗传分析少有涉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近期研究发现,脑容量调控基因CASC5在现代人的起源过程中积累了8个氨基酸突变,这些突变在非人灵长类和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中均不存在,是现代人特有的变异位点。其中,2个突变位点在现代人中已经固定下来,而其他6个位点在人群中仍然是多态的;有4个多态位点在东亚人群中呈现高频率,但在欧洲和非洲人群中频率很低。进一步的分子进化分析表明CASC5基因在东亚人群中受到达尔文正选择的作用,但在非洲和欧洲群体中没有发现选择信号。遗传关联分析显示这些东亚人群富集的位点在汉族人群中与大脑灰质体积显著相关,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具有更大的灰质体积。该研究结果提示在近期人类大脑进化过程中CASC5基因对现代人大脑形态结构的变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核心期刊《Human Ge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