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自主研发国内首例 横向堵采增油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31
  • 截至7月下旬,中国海油自主研发国内首例横向堵采增油技术,在南海东部陆丰13-1油田取得良好实践成果。在经过100天的生产试验后,单井日产油提升3倍创造陆丰油田近年单井稳油控水最好成果,为夯实老油田稳产“基本盘”再添新利器。 什么是“横向堵采”?

    简单来说,该技术一方面通过“堵”的手段,在地层深处将高含水区域单独“隔离”开来;另一方面,在“横向”驱替的储层,侧钻分支井,开辟新的采油通道,从而最大化实现稳油控水,确保单井产出。

    该技术为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陆丰油田作业区自主研发,能有效提高油井采收率。目前该技术正同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横向堵采”增油技术是陆丰油田作业区,强化“三个转变”思维,践行“找控水一体化”理念的。良好实践一起看看研究团队的个中秘诀,身陷“三高” 亟待“破局”。陆丰13-1油田是已开发超30年的高龄老油田,面临高储量动用率特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的“三高”状态“稳油控水”任务十分艰巨。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4455-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海油改革效应持续放大 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0
    • “十三五”时期,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油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作为“主力军”,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5年来累计生产原油3.83亿吨、天然气1166亿方,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4%和1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9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升至第64位。 在中国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汪东进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公司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分不开。面对低油价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公司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成功实施产业重组、体制机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切实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推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动真碰硬 逐级压实改革责任 完成集团总部及所属22家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全面推动境内全资和控股公司党建入章程;实施采办管理体制改革,组建采办共享中心,将采办集中度提高到90%以上,采办节资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厂办大集体改革圆满完成…… “十三五”以来,中国海油在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持续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汪东进强调,实施改革三年行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介绍,中国海油制定印发了中国海油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共有10个部分72项改革任务,改革台账细化130个改革小项,明确了中国海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8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根据工作安排,2021年前确保完成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 为保障改革取得实效,中国海油加强组织领导,党组成员亲自挂帅,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是相关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既部署谋划好深化改革“最先一公里”,又打通改革举措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逐级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动真碰硬,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上下一盘棋、一竿子扎到底。 汪东进表示,通过实施改革三年行动,将使中国海油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公司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发挥作为国有企业在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乘势而上 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改革是中国海油过去不断取得成绩的源泉,也是未来竞争发展最大的优势。面对能源变革的新形势、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技术迭代的新情况,这家央企坚持以改革求生存,加快推进产业改革重组步伐。 ——加快优化重组产业布局,积极配合做好国家油气管网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炼化产业改革重组,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产业链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能源行业形势、积极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出发,推动销售贸易体制改革,加快销售贸易业务战略布局,成立中海油国际贸易公司。 ——按照“高端、高起点和高效”的要求,组建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健全战略规划和决策咨询支撑体系,发挥战略参谋部作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海油”。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智能油田”“智能炼厂”和“智慧油站”建设。 ——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天然气和成品油电商平台,实施一卡通互联网营销,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集团层面实现加油站、加气站共用一套零管系统的企业。截至今年1月,“海油商城”累计交易额已突破2000亿元。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天然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坚持低成本、差异化、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并行的终端网络开发思路,实现成品油零售能力的快速增长;坚持以油库为中心,面向终端用户的驻库销售,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直销能力。 百谋千计 夯实技术创新根基 随钻高速率脉冲器、随钻四极子声波、800随钻探边……一年多以来,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及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取得多项突破,实现了多个全规格技术能力覆盖,入井成功率由2019年79.1%提升至86.2%。 据介绍,这个被业内形象称为“贪吃蛇”的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钻井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石油钻井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作为中国海油旗下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中海油服如何打破多年来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这两项技术的国家,改革创新无疑是第一动力。 自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试点”企业以来,中海油服持续推进技术发展战略落实落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变革。2020年,选取“研产用”一体的科技项目作为试点,正式启动科研项目经理负责制,彻底打通了内部制约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引导科研人员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最终加快技术产品系列化、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自2017年起,中海油服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技术产品产业化激励基金,按照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的重要性和完成时间节点相结合的方式,设定阶梯式奖励标准。同时中海油服下属事业部根据不同的科研重点设立特色联动激励机制,即从奖金“大盘子”拿出资金设立奖金池,针对“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在用技术支持”进行专项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激情。 中海油服董事长齐美胜表示,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不受人掣肘。为了尽早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公司将深入研究国家科研激励体制与政策,完善公司科研激励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司的整体技术竞争力,最终通过技术领先让公司成为油田服务行业的引领者。 这并不是个例。积极推动公司资产上市,垦利油田群和乌石17-2油田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批试点;对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全面实行任期制管理、积极推进减员增效和市场化外包等用工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了业绩考核奖金池、及时奖、超产奖等差异化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近年来,中国海油在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较为丰硕的改革成果,实现了阶段性改革目标,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中国海油通过实施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将中国海油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结合部和支撑点,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有经济战略支撑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汪东进规划道。
  • 《国内原油增产量超8成来自海洋!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12月6日,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报告指出,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获重大突破,深水油气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海洋油气工程装备装备利用率领先全球,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全球一半。 1 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力度,加快产能建设,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海洋原油60%以上6550万吨330万吨80%以上 海洋天然气产量预计达2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亿立方米以上。“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投产,有力推动“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实现。 9月27日,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建成投产。 202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储量基础,强化产能建设,全力推进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国内海洋油气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海洋原油产量将达到6800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突破290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2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获重大突破 2024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预计约2096亿美元,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速11%。海洋油气依然是全球油气新增探明储量(不含陆上非常规)的主力,占比约80%。深水勘探成果丰硕,大中型勘探发现显著增加,储量大于5亿桶油当量的大型油气田1个,储量1亿~5亿桶油当量的中型油气田14个。 6月6日,中国海油宣布探获我国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陵水36-1气田。 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以寻找中大型油气田为主线,把握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总体勘探策略,聚焦规模发现和效益储量,不断在新领域、新层系取得勘探重大突破。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海域获8个新发现,成功评价23个含油气构造,9个新项目投产。 3 我国深水油气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提升和降碳增效是海上油气技术主要攻关方向。勘探领域,地球物理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发展,海底节点技术(OBN)向更深水域迈进,部分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洋新能源和负碳产业。工程技术领域,数智化技术和新型材料不断为海上油气的作业效率提升和安全运行提供创新支撑。工程装备领域,深水油气工程装备向更高技术指标迈进,水下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电气化发展不断为深水油气开发提供新动能。数字化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智能平台的快速发展高效赋能,关键业务领域的数智化升级保障海洋油气的安全高效开发。低碳技术领域,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新技术活跃发展。 2023年12月2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经”系统,完成国内首次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作业。 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大型深水物探船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作业;“璇玥”系统实现了全球首创的3项技术突破;全面实现全海域3000米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能力体系;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5000万立方米。 4 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利用率领先全球 2024年,受益于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持续增长,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延续向好走势。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需求再攀新高,海洋油田服务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装备利用率远优于全球平均水平,移动钻井装备利用率为93%,高于上一年10个百分点;起重船、铺管船、水下支持船利用率分别为73%、86%、77%。 10月30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产。 2025年,全球海洋油田服务装备市场需要预计依旧强劲,装备利用率将再创新高。我国海洋油田服务装备市场依旧繁荣。全球海洋油气工程装备需求预计继续向好,但燃料低碳化方案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装备利用率继续领先全球;已重点关注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对装备的新需求、数字化智能化对装备效能提升的影响、燃料低碳化的替代应用。 5 我国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全球一半 全球海洋能源加速发展。全球海上风电稳中有升,我国海上风电遥遥领先;欧洲海洋能商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海洋能发展稳中有进;海上漂浮式光伏工程示范持续推进,融合发展成为漂浮式海上光伏新的突破点;我国支持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场景”将推动海洋氢能产业发展。 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延续高增长态势,加速向漂浮式和机组大型化发展。全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预计达80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预计达到4521万千瓦,同比增长21.5%,全球占比超过50%。广东超越江苏位居全国首位。漂浮式风电技术取得连续突破,20兆瓦级漂浮式风电机组顺利下线。首个批量化应用16兆瓦风机的项目并网,三种型号18兆瓦风机投运发电。 2023年5月,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投用。 2024年,我国在海洋光伏、海洋制氢等领域保持领先态势。国内首座集中式海上光伏项目并网、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建成等项目有力推进海洋光伏产业发展。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海上风电制氢、海上光伏制氢等试点示范项目也不断拓宽海洋氢能发展路径。 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进一步向深远海和新兴市场拓展,我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28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1亿千瓦大关。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超1400万千瓦,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或成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