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油增产量超8成来自海洋!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12月6日,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报告指出,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获重大突破,深水油气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海洋油气工程装备装备利用率领先全球,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全球一半。


    1 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力度,加快产能建设,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海洋原油60%以上6550万吨330万吨80%以上


    海洋天然气产量预计达2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亿立方米以上。“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投产,有力推动“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实现。


    9月27日,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建成投产。


    202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储量基础,强化产能建设,全力推进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国内海洋油气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海洋原油产量将达到6800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突破290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2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获重大突破


    2024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预计约2096亿美元,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速11%。海洋油气依然是全球油气新增探明储量(不含陆上非常规)的主力,占比约80%。深水勘探成果丰硕,大中型勘探发现显著增加,储量大于5亿桶油当量的大型油气田1个,储量1亿~5亿桶油当量的中型油气田14个。


    6月6日,中国海油宣布探获我国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陵水36-1气田。


    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以寻找中大型油气田为主线,把握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总体勘探策略,聚焦规模发现和效益储量,不断在新领域、新层系取得勘探重大突破。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海域获8个新发现,成功评价23个含油气构造,9个新项目投产。


    3 我国深水油气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提升和降碳增效是海上油气技术主要攻关方向。勘探领域,地球物理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发展,海底节点技术(OBN)向更深水域迈进,部分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洋新能源和负碳产业。工程技术领域,数智化技术和新型材料不断为海上油气的作业效率提升和安全运行提供创新支撑。工程装备领域,深水油气工程装备向更高技术指标迈进,水下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电气化发展不断为深水油气开发提供新动能。数字化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智能平台的快速发展高效赋能,关键业务领域的数智化升级保障海洋油气的安全高效开发。低碳技术领域,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新技术活跃发展。


    2023年12月2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经”系统,完成国内首次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作业。


    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实现体系化突破。大型深水物探船首次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作业;“璇玥”系统实现了全球首创的3项技术突破;全面实现全海域3000米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能力体系;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5000万立方米。


    4 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利用率领先全球


    2024年,受益于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持续增长,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延续向好走势。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需求再攀新高,海洋油田服务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装备利用率远优于全球平均水平,移动钻井装备利用率为93%,高于上一年10个百分点;起重船、铺管船、水下支持船利用率分别为73%、86%、77%。


    10月30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产。


    2025年,全球海洋油田服务装备市场需要预计依旧强劲,装备利用率将再创新高。我国海洋油田服务装备市场依旧繁荣。全球海洋油气工程装备需求预计继续向好,但燃料低碳化方案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装备利用率继续领先全球;已重点关注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对装备的新需求、数字化智能化对装备效能提升的影响、燃料低碳化的替代应用。


    5 我国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全球一半


    全球海洋能源加速发展。全球海上风电稳中有升,我国海上风电遥遥领先;欧洲海洋能商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海洋能发展稳中有进;海上漂浮式光伏工程示范持续推进,融合发展成为漂浮式海上光伏新的突破点;我国支持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场景”将推动海洋氢能产业发展。


    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延续高增长态势,加速向漂浮式和机组大型化发展。全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预计达80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预计达到4521万千瓦,同比增长21.5%,全球占比超过50%。广东超越江苏位居全国首位。漂浮式风电技术取得连续突破,20兆瓦级漂浮式风电机组顺利下线。首个批量化应用16兆瓦风机的项目并网,三种型号18兆瓦风机投运发电。


    2023年5月,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投用。


    2024年,我国在海洋光伏、海洋制氢等领域保持领先态势。国内首座集中式海上光伏项目并网、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建成等项目有力推进海洋光伏产业发展。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海上风电制氢、海上光伏制氢等试点示范项目也不断拓宽海洋氢能发展路径。


    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进一步向深远海和新兴市场拓展,我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达到28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1亿千瓦大关。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超1400万千瓦,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或成为亮点。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972.html
相关报告
  • 《《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22
    • 中国海洋报讯 12月14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在广东湛江举办。论坛发布的《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10年~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速3.7%,总体运行放缓。   指数显示,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年均增速3.2%,2016年为120.8,比上年增加2.1个点,发展水平缓中有升。2010年~2016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9%。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9%。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16年达到54.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增长10.9%,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4.1个百分点。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额近8900亿美元。   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指数年均增速3.1%,2016年为120.3,比上年增加1.6个点,发展成效增速趋缓。2010年~2016年,海水产品价格波动率收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波动趋稳。海洋经济活动创造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海洋水产品供应量持续增长,人均海洋水产品消费量稳步提升。人均海洋公园面积持续增长,2016年达3.8公顷/万人。   2010年~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指数年均增速5.0%,2016年为133.7,比上年增加3.2个点,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海洋科技产出成果不断增多,2016年重点监测的182家海洋科研机构专利授权数比上年增长5.9%。海洋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海洋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   《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完成,是对一定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量化评价,综合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效和潜力。   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蓝色引领,创新发展”主题发表了演讲。来自沿海省市、涉海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400余人参加论坛。
  • 《《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1》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7
    • 近日,《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为146.3,同比增长12.7%;人力投入、市场信心、科创能力、资本热度4个分指数分别同比增长24.1%、10.6%、9.8%和8.2%,表明国内海洋新兴产业人力要素投入快速增长,市场信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产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报告》由万链·青科信指数联合实验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编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海洋经济活动单位识别模型,对全国1.5亿个市场主体进行自动识别分类,从而实现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高技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等12个细分行业超过10万家企业的动态监测,以及主要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监测分析。报告通过构建人力投入、市场信心、科创能力、资本热度4个一级指标,以及人员招聘平均薪酬、研发人员数量、招投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企业融资金额等1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以2018年1月为基期的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月度监测。 大数据视角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5个特点。一是市场信心指数持续增长,海洋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市场信心指数为37.3,同比增长10.6%,表明海洋新兴产业市场活跃。2017年~ 2021年,新注册成立企业约5.9万家,占现有存续企业总量的56.6%,实现了企业数量翻一番,2021年新增企业1.84万家,较2020年增长20.8%,企业数量保持快速增长。 二是海洋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海洋新兴产业新增发明专利公布、授权专利、转化专利同比增速分别为9.4%、28.8%和10.2%,科创指数持续增长,专利授权和转化数量逐年提高。 三是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现代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是拉动总指数的主力军。从行业指数监测数据看,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现代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海洋新兴产业指数的主要贡献者。2021年上述3个细分行业对总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4.5%、19.4%、13.9%,合计占57.8%。 四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为发展热点。2021年12个细分行业对总指数的贡献增幅最大的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贡献率较上年度提高3.2个百分点,达8.3%,增速显著。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海洋绿色能源领域的直接反映。 五是山东、江苏、广东三强局面形成。从主要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对总指数贡献度看,2021年山东、江苏、广东三省总贡献度达到42.0%,是海洋新兴产业指数的主要贡献力量。山东、江苏、广东3省对总指数的贡献度均保持在10%以上,指数表现趋近,三强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