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体相互作用的新方法能够改进癌症治疗》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2-27
  • 来自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抗癌药物如何与不同形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传统上,如果蛋白质来源于同一个基因,则认为它们是相同的。然而,新方法能够区分被称为功能蛋白体的细微蛋白质变异体。这些变异体可以影响它们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扩展了之前的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伊布替尼(一种广泛用于治疗某些白血病的药物)的目标图谱。除了识别伊布替尼以前未知的目标外,我们首次清楚地展示了伊布替尼与相同蛋白质的不同变体之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该研究由卡罗琳学院肿瘤病理学系的副教授Rozbeh Jafari领导。

    新方法基于热蛋白质组分析,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蛋白质形式之间的具体物理差异,即它们的热稳定性来进行研究。通过测量称为肽的单个蛋白质片段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之前已经能够区分具有相似模式的肽。这使得发现功能蛋白体成为可能。

    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研究人员研究了药物如何影响蛋白体及其热稳定性。在对伊布替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该药物影响特定功能蛋白体的热稳定性。通过研究药物如何影响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已经能够识别特定的功能蛋白体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为理解和改进药物设计以及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2-approach-drug-proteoform-interactions-cancer.html
相关报告
  • 《Nat Chem | 上海药物所发展时空可分辨全局性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5-04
    •   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精确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能够揭示二者相互识别机制和动态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基因的调控机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的研究方法在表征高亲和力的DNA-蛋白质(尤其是转录因子)的识别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生物体系中低丰度的蛋白质,以及动态、微弱的蛋白质-DNA复合物的分析仍极具挑战。   为了实现时空动态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全景解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小华课题组和谭敏佳课题组合作,在前期开发的光诱导PANAC光点击化学的基础上(Nat. Commun. 2020, 11, 5472;Chem 2019, 5, 2955-2968),发展了一种具有赖氨酸选择性的蛋白质-DNA交联方法(Light-Induced Lysine (K) Enabled Crosslinking, 简称LIKE-XL),并结合团队在深度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对蛋白质-DNA动态互作、包括弱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DNA的时空动态性深度解析(图1)。   2023年4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and global profiling of DNA–protein interactions enables discovery of low-affinity transcription factors”为题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研究人员首先设计合成了含光交联基团的DNA探针,该探针能够在低浓度(微摩尔浓度)、短时间(5-10分钟)高效交联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合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LIKE-XL全局性解析方法在鉴定相互作用蛋白质数目上远超基于非共价作用的技术;比非特异性的交联方法显示更优的效率和更高的灵敏度。LIKE-XL策略不仅成功地鉴定到了预期低亲和力的转录因子-DNA相互作用,还发现了目标DNA序列上新型转录因子及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整合交联位点、结构生物学信息和分子对接,该研究发现了弱结合能力的转录因子与DNA结合的新作用模式。借助LIKE-XL技术,合作团队全局性揭示了表观遗传药物(如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时间分辨的下游转录因子互作网络动态全景。   该项研究为全局性深度解析蛋白质-DNA的时空动态互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以目标DNA序列为探针的互作蛋白质结合活性分析策略,有望用于解析目标DNA序列中不同的碱基修饰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为DNA及表观遗传相关研究提供化学生物学新工具。   上海药物所陈小华研究员、谭敏佳研究员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博士后郭安娣、博士研究生闫克念、副研究员胡昊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抗肿瘤新药敏感群体和耐药机制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优秀科学带头人等项目的支持。此项工作获得上海交大医学院张健教授,上海药物所赵东昕研究员、陆晓杰研究员、许叶春研究员,江南大学徐勇将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贇教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3-01196-z
  • 《天然药物调节癌症中的铁蛋白脱失:分子途径和治疗前景》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5-09-10
    • 脱铁性贫血是一种受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影响的可控性细胞死亡,由于其独特的分子途径和潜在的耐药性,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天然化合物,如多酚、类黄酮、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可以通过重要的信号通路(如Nrf2/Keap1、p53和GPX4)影响脱铁性贫血。由于它们能够在癌细胞中引起铁毒性死亡,表现出肿瘤特异性选择性并降低全身毒性,因此它们很有希望用于联合治疗。此外,当这些化合物与传统的化疗或放疗联合时,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靶向脱铁性贫血的天然化合物提供了创新的癌症治疗,特别是对于耐药的恶性肿瘤,因为它们能够与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并产生特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这篇综述探讨了天然化合物在癌症中控制铁蛋白的分子机制,它们与传统化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翻译障碍和临床应用方向,可能导致新的自然启发的抗癌治疗。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来证实脱铁性贫血药物的安全性、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重点是改进配方和运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