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hem | 上海药物所发展时空可分辨全局性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5-04
  •   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精确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能够揭示二者相互识别机制和动态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基因的调控机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的研究方法在表征高亲和力的DNA-蛋白质(尤其是转录因子)的识别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生物体系中低丰度的蛋白质,以及动态、微弱的蛋白质-DNA复合物的分析仍极具挑战。
      为了实现时空动态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全景解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小华课题组和谭敏佳课题组合作,在前期开发的光诱导PANAC光点击化学的基础上(Nat. Commun. 2020, 11, 5472;Chem 2019, 5, 2955-2968),发展了一种具有赖氨酸选择性的蛋白质-DNA交联方法(Light-Induced Lysine (K) Enabled Crosslinking, 简称LIKE-XL),并结合团队在深度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对蛋白质-DNA动态互作、包括弱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DNA的时空动态性深度解析(图1)。
      2023年4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and global profiling of DNA–protein interactions enables discovery of low-affinity transcription factors”为题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研究人员首先设计合成了含光交联基团的DNA探针,该探针能够在低浓度(微摩尔浓度)、短时间(5-10分钟)高效交联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合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LIKE-XL全局性解析方法在鉴定相互作用蛋白质数目上远超基于非共价作用的技术;比非特异性的交联方法显示更优的效率和更高的灵敏度。LIKE-XL策略不仅成功地鉴定到了预期低亲和力的转录因子-DNA相互作用,还发现了目标DNA序列上新型转录因子及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整合交联位点、结构生物学信息和分子对接,该研究发现了弱结合能力的转录因子与DNA结合的新作用模式。借助LIKE-XL技术,合作团队全局性揭示了表观遗传药物(如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时间分辨的下游转录因子互作网络动态全景。
      该项研究为全局性深度解析蛋白质-DNA的时空动态互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以目标DNA序列为探针的互作蛋白质结合活性分析策略,有望用于解析目标DNA序列中不同的碱基修饰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为DNA及表观遗传相关研究提供化学生物学新工具。

      上海药物所陈小华研究员、谭敏佳研究员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博士后郭安娣、博士研究生闫克念、副研究员胡昊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抗肿瘤新药敏感群体和耐药机制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优秀科学带头人等项目的支持。此项工作获得上海交大医学院张健教授,上海药物所赵东昕研究员、陆晓杰研究员、许叶春研究员,江南大学徐勇将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贇教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3-01196-z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4/t20230428_6747694.html
相关报告
  • 《一种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体相互作用的新方法能够改进癌症治疗》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5-02-27
    • 来自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抗癌药物如何与不同形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传统上,如果蛋白质来源于同一个基因,则认为它们是相同的。然而,新方法能够区分被称为功能蛋白体的细微蛋白质变异体。这些变异体可以影响它们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扩展了之前的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伊布替尼(一种广泛用于治疗某些白血病的药物)的目标图谱。除了识别伊布替尼以前未知的目标外,我们首次清楚地展示了伊布替尼与相同蛋白质的不同变体之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该研究由卡罗琳学院肿瘤病理学系的副教授Rozbeh Jafari领导。 新方法基于热蛋白质组分析,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蛋白质形式之间的具体物理差异,即它们的热稳定性来进行研究。通过测量称为肽的单个蛋白质片段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之前已经能够区分具有相似模式的肽。这使得发现功能蛋白体成为可能。 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研究人员研究了药物如何影响蛋白体及其热稳定性。在对伊布替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该药物影响特定功能蛋白体的热稳定性。通过研究药物如何影响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已经能够识别特定的功能蛋白体及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为理解和改进药物设计以及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发现体外扩增肝细胞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2
    •   肝脏是哺乳动物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在生理稳态过程中通过缓慢的增殖维持自我更新,但在受到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研究表明,在2/3肝切除后,小鼠肝脏能在一周内恢复至原先大小。与体内的增殖能力不同,成体肝细胞在体外难以进行培养和扩增。虽然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和细胞因子等可以实现肝细胞在体外的长期扩增,但这些培养方法较为复杂,且长期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往往功能受损。   鉴于肝细胞在临床治疗、药物筛选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对肝细胞的体外扩增机制及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IL6 supports long-term expansion of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简单且接近生理条件的长期扩增并保持原代肝细胞功能的新体系。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筛选体内调节肝脏再生的细胞因子,发现利用IL-6结合EGF和HGF(IL6培养基)即可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可以接近无限传代(论文发表时已>50代)。通过实验及估算,肝细胞可以在150天内扩增约1035倍(图1)。研究人员发现,肝细胞在扩增过程中会去分化为肝祖细胞(IL6 induced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IL6-iHPCs)进行增殖,并且增殖中的肝祖细胞一直具有分化为成熟肝细胞(IL6 induced mature hepatocytes, IL6-iMHs)的能力。并且IL-6培养基也可用于建立单细胞来源的IL6-iHPCs细胞系。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IL6-iMHs具有与原代肝细胞相似的功能,例如:糖原储存、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和药物代谢等。IL6-iMHs也具有与原代肝细胞相似的体内治疗作用,IL6-iMHs能在移植后60天左右重建Fah-/-小鼠的整个肝脏(>95%),并挽救Fah-/-小鼠的生命(图1)。研究人员也证实,扩增至30代后的IL6-iMHs依然具有很好的重建Fah-/-小鼠肝脏和挽救Fah-/-小鼠生命的作用。 成熟的肝细胞多为多倍体细胞。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IL6培养基主要促进二倍体肝细胞的扩增。进一步研究发现,IL6培养基可激活STAT3、ERK和AKT等信号通路(图2)。通过系统比较肝切后体内再生过程,以及肝细胞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转录组的变化,我们发现IL6培养基下游三条主要通路的组合可进一步激活Barx2、FoxM1、Elf3和Mxd3等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模拟生理条件的体外高效扩增肝细胞的新方法。此研究弥补了肝细胞体内再生和体外扩增之间的空白,对解析肝细胞增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为也为大量利用肝细胞进行的药物筛选和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上海药物所谢欣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课题组郭任副研究员、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蒋萌萌博士、复旦大学王刚博士、上海药物所和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李冰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本课题是在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下完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