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称我国碳排放被国外长期高估》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 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1-29
  • 院士称我国碳排放被国外长期高估

    2016-01-27 15:50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作者: 李瑜 · 责编: 王长尧煤炭;气候变化;中国;研究机构;排放量;二氧化碳;时间尺度;碳氧化因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煤炭性质

      “中国碳排放量被国外研究机构长期高估。”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排放因子比国际上认定的大约要低10%~15%。也就是说,同样1亿吨煤变成二氧化碳的数值,要比国际估计值低10%~15%。

      据此推算,中国累计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低,重新核算后的中国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间要比原先估计少106亿吨二氧化碳,而我国的减排空间则可增加25%~70%。

      这一结论来自“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碳专项”)。该项目专家通过系统监测,获得了我国能源消费量、碳含量和碳氧化因子的关键参数。

      作为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介绍说,项目一共完成了约700余组样品的采集,其中原煤样品602组,覆盖我国14大煤炭基地和其他产煤省份。根据我国2011年煤炭产量进行核算,采样覆盖率达96.7%。此外,研究人员还从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获得了约500组煤炭性质数据,对美国煤炭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煤炭性质进行了比较。

      “美国煤炭的平均含碳率是61.41%,我国2011年的煤炭含碳率是55.42%,考虑产量的碳含量只有54.21%,二者相差了约7%,这不是一个小数。”吕达仁进一步指出,“与美国煤炭相比,我国煤炭的碳含量显然是偏低的。”

      不仅是煤炭,我国能源利用各行业的碳氧化因子,相较IPCC的默认值1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外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和我国的真实情况是有差距的。中国的能源性质不可能和其他国家完全一样,现在不一样,未来也不会一样。”吕达仁强调,碳氧化因子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极其关键,也十分复杂。

      尽管碳专项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重新定义排放指标提供了有力依据,但吕达仁认为,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仍不可掉以轻心。

      据碳专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近百年增暖为1.2℃~1.5℃,而以往的国家评估报告结果是0.5℃~0.8℃。“新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被低估了。”吕达仁在总结院内外相关专家的成果时如是表示。

      “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强度。”吕达仁指出,如果同样的变化发生在1千年的时间尺度上,人们根本不必在乎,但如果是发生在100年甚至是10年的时间尺度上,如何应对就显得十分关键了。“短时间内气候的快速变化,将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存发展的问题。”

      在吕达仁看来,尽管气候急剧增温的背后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表层变化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对于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不管不问。”

相关报告
  • 《炉灶排放量作为碳抵消被大大高估了》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4-01-24
    • 全球碳市场上增长最快的抵消类型是补贴发展中国家高效炉灶的分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炉灶的碳节约信用额被大大高估了,高估了10倍。 因为公司使用这些抵消来实现气候目标并销售标有“碳中和R21”的产品;而不是真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还破坏了对碳市场的信任,从而削弱了市场支持高效炉灶长期融资的能力。碳登记处采用的方法界定了哪些项目可以参与抵消市场,以及如何估算排放影响。项目开发商,如炉灶供应商,有责任遵循这些方法来监测和估计其项目的减排量,从而监测和估计分配的碳信用额。
  • 《袁亮院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25
    •     袁亮院士从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阶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 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 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 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 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 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 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 挑战六: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实现“双碳”目标矛盾突显 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推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