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2
  •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发布会,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情况。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截至2018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未来,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建设。

    在控制碳排放强度方面,据介绍,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4.3%,为实现“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落实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下一步主要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任人说,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下一步将坚持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定位,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修订完善并印发《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

相关报告
  • 《院士称我国碳排放被国外长期高估》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1-29
    • 院士称我国碳排放被国外长期高估 2016-01-27 15:50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作者: 李瑜 · 责编: 王长尧煤炭;气候变化;中国;研究机构;排放量;二氧化碳;时间尺度;碳氧化因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煤炭性质   “中国碳排放量被国外研究机构长期高估。”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排放因子比国际上认定的大约要低10%~15%。也就是说,同样1亿吨煤变成二氧化碳的数值,要比国际估计值低10%~15%。   据此推算,中国累计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低,重新核算后的中国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间要比原先估计少106亿吨二氧化碳,而我国的减排空间则可增加25%~70%。   这一结论来自“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碳专项”)。该项目专家通过系统监测,获得了我国能源消费量、碳含量和碳氧化因子的关键参数。   作为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介绍说,项目一共完成了约700余组样品的采集,其中原煤样品602组,覆盖我国14大煤炭基地和其他产煤省份。根据我国2011年煤炭产量进行核算,采样覆盖率达96.7%。此外,研究人员还从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获得了约500组煤炭性质数据,对美国煤炭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煤炭性质进行了比较。   “美国煤炭的平均含碳率是61.41%,我国2011年的煤炭含碳率是55.42%,考虑产量的碳含量只有54.21%,二者相差了约7%,这不是一个小数。”吕达仁进一步指出,“与美国煤炭相比,我国煤炭的碳含量显然是偏低的。”   不仅是煤炭,我国能源利用各行业的碳氧化因子,相较IPCC的默认值1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外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和我国的真实情况是有差距的。中国的能源性质不可能和其他国家完全一样,现在不一样,未来也不会一样。”吕达仁强调,碳氧化因子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极其关键,也十分复杂。   尽管碳专项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重新定义排放指标提供了有力依据,但吕达仁认为,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仍不可掉以轻心。   据碳专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近百年增暖为1.2℃~1.5℃,而以往的国家评估报告结果是0.5℃~0.8℃。“新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被低估了。”吕达仁在总结院内外相关专家的成果时如是表示。   “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强度。”吕达仁指出,如果同样的变化发生在1千年的时间尺度上,人们根本不必在乎,但如果是发生在100年甚至是10年的时间尺度上,如何应对就显得十分关键了。“短时间内气候的快速变化,将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存发展的问题。”   在吕达仁看来,尽管气候急剧增温的背后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表层变化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对于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不管不问。”
  • 《东丽、帝人碳纤维新材料投放市场 航空零部件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8
    • 在轻量性优越的碳纤维领域,日本东丽和帝人将相继向市场投放用于飞机的新材料。新产品易于实现量产和加工,未来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最多有望降低约一半。力争从2021年前后开始增加对现有机型的供应,从2025年前后全面向新一代机型供应。预计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加速燃效等性能优越的飞机的普及。 两家公司将在6月17日开幕的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展会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上发布新产品。 碳纤维的重量仅为铁的1/4,强度则是铁的10倍以上。东丽、帝人和三菱化学3家日企握有该领域6成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也备受关注。3家日企生产将碳纤维与树脂相结合的复合材料,面向飞机零部件厂商等供货。 东丽主要生产加热后变硬的“热硬化性”复合材料。通过调整树脂的配比等,开发出可将生产期缩短2~3成的新产品。以往的产品被用于美国波音787客机的主翼及机身,但是生产比较费时间,每月只能生产10架飞机所需的量。 此外,东丽还致力于生产加热后变软、容易加工成零部件的“热可塑性”复合材料。该公司通过收购荷兰的同行业厂商,建立了大量供货的体制。 在热硬化性产品方面,帝人也开发出提高量产性的新产品,最早将于2020年面向欧洲大型航空公司供货。另外将在2021年之前向波音的新一代机型供应热可塑性产品。力争到2030年将航空相关碳纤维领域的销售额提高至目前的3倍,达到1000亿日元左右。 如果一系列的新产品得以普及,航空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碳纤维主要被用于波音和欧洲空客的中大型飞机。随着新产品的投放,市场或将向小型飞机和商用飞机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