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表新型基因编辑系统Prime Editing工作原理专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3
  • 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杨力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贝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佳,应邀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题为One Prime for All Editing 的专评论文(Preview),全面地对哈佛大学教授David R.Liu近期在Nature 杂志发表的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研究进行推介,详细解读了新型基因编辑系统Prime Editing的工作原理,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该专评论文中,杨力等对Prime Editing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构建过程进行了介绍(图1)。新型Prime Editing系统通过将Cas9切刻酶与逆转录酶融合表达,并利用prime editing guide RNA(pegRNA)最终实现靶位点的基因编辑。其中,pegRNA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single-guide RNA(sgRNA)、引物结合位点(Prime Binding Site,PBS)和储存有靶向位点编辑信息的反转录模板(RT templet with edit,图1A)。Prime Editor(PE)在创建过程中经历了3步关键改进。PE1利用Cas9切刻酶(H840A)和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M-MLV)逆转录酶构成,虽可以精确实现设计的基因组编辑,但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编辑效率较低。因此,研究人员构建了PE2,主要是通过在M-MLV逆转录酶中引入5个氨基酸改变进而提高靶向位点的编辑效率。最后,研究人员构建了PE3/PE3b,通过共表达介导非靶向DNA单链切刻(nick)的sgRNA,利用细胞内源性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途径保护编辑链的修饰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primeediting的效率(图1B)。Primeediting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实现包括12种碱基替换、小片段碱基插入和缺失等的不同编辑用途(图1C),毋庸置疑地将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获得广泛地应用。在这一专评论文中,杨力等也指出了Prime Editing系统及其应用仍有亟待改进之处:如gRNA依赖性或非依赖性的脱靶效应尚且未知、PE3介导的高碱基插入/缺失率以及Prime Editing系统在成体动物中的递送等问题。

    杨力长期从事核酸系统生物学及相关新技术拓展研究,近期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揭示了DNA/RNA碱基编辑及相关分子机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8; Mol Cell 2018),利用核酸编辑酶创建多种高效基因组碱基编辑新体系(Cell Res 2017; Nat Biotechnol 2018a; Nat Biotechnol 2018b),并构建了可利用20种已报道碱基编辑器进行编辑的人类疾病相关单碱基突变位点的数据库(BEable-GPS, Genome Biol 2019)。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308.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癌变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20-03-21
    • 2020年2月17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新建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brain tumour growth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为载体表达拥有腺嘌呤脱氨酶活性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as9融合蛋白以及对应的单向导RNA(sgRNA),实现精准修正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该研究使用腺相关病毒作为碱基编辑器CjABE的表达载体,精准修正胶质瘤细胞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致癌突变,从而减少肿瘤细胞中TERT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抑制其分裂,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衰老及凋亡。原位注射表达CjABE的腺相关病毒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该研究开创性地利用基因编辑以修正癌变基因,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揭示了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突变是肿瘤精准治疗的靶点。a
  • 《科学家发现新型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CasX》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2-13
    • 在短短7年时间里,Cas9已经成为了在人类、植物、动物和细菌中能够被使用的强大基因编辑工具,其能快速并准确地切割和拼接DNA,其也有望帮助开发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小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CasX,其与蛋白Cas9较为相似,但比Cas9小很多。 实际上,CasX是细菌和人类细胞中潜在的一种有效基因编辑工具,其似乎是在细菌中进化出的独立于其它Cas蛋白的一种特殊蛋白,CasX能够切割双链DNA,结合DNA并调节基因的表达,同时还能靶向作用特殊的DNA序列。由于CasX来自于细菌细胞中,因此相比Cas9而言,人类机体免疫系统或许能够更加容易地接纳CasX。 研究者Benjamin Oakes说道,基因编辑工具的免疫原性、传递和特异性都非常重要,我们对CasX也抱有很大希望;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捕捉到了CasX蛋白在基因编辑过程中的快照图像,基于蛋白质的特殊分子组成和形状,研究者表示,CasX的进化独立于Cas9,其二者并无共同祖先。 研究者表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度特异性的结构域是如何完成类似于他们在其它RNA引导的DNA结合蛋白中所观察到的作用,CasX的最小尺寸有助于展示其在自然界中使用的基本配方,而理解这种配方则能够帮助开发有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最后研究者Jennifer Doudna说道,生物化学、基因编辑和结构性实验在单一研究中的极限就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地全面理解CasX的作用机制,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来阐明CasX的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