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能源部长:欧佩克+减产是正确的决定 与政治无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当地时间周二(10月18日),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表示,欧佩克+一致同意减产,这是个正确的技术选择,与政治无关。

    本月早些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及其盟友(以俄罗斯为首)决定将原油日产量削减200万桶,减产力度创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之最,在全球油价震荡走低之际,此举展现了该联盟稳定油价的决心。

    然而,欧佩克+减产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此前曾要求欧佩克+提高产能,以帮助降低汽油价格。白宫指责沙特胁迫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支持减产目标,而沙特方面否认了这一指控。

    马兹鲁伊称:“我们完全信任欧佩克和欧佩克+的技术可信度。我们经常开会,并根据我们对市场的分析讨论事实,并研究如何致力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平衡供需。我们总是一致做出决定,最近的决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他补充道:“我想重申的是,我们在欧佩克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

    随着美国中期大选临近,降低油价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优先议题。美国总统拜登尖锐猛烈抨击了欧佩克+的减产决定,并扬言称要重新考虑美国与沙特之间的关系。

    美国方面的理由是,欧佩克+减产会推高油价,从而增加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这削弱了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

    马兹鲁伊辩称,欧佩克+的决定稳定了油价,而不是推高了油价,正是因为油价缺乏稳定性,投资者才望而却步。

    马兹鲁伊表示:“油价一直在企稳,实际上,如果你看看2021年10月时的情况(在所有危机爆发之前),你就会发现我们处于同样的价格环境中。”他还强调,许多石油生产商因缺乏投资而失去产能,自己对此感到担忧。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4040.html
相关报告
  • 《“欧佩克+”决定适度增产 全球能源格局悄然生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6月2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法利赫、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和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从左至右)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发)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能源部 长们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维也纳总部就增产石油达成一致,决定从7月份起增加原油产量,旨在为去年以来节节攀升的国际油价降温,平衡市场供需关系。与此同时,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酝酿成立“买家俱乐部”,以抗衡石油出口国联盟“欧佩克+”,两者相互角力,推动国际能源格局持续深入变革。   “欧佩克+”增产大有文章   欧佩克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日前在维也纳达成共识,决定从7月份开始适当增加原油产量,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此次增产决定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时隔18个月再次联合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增产决定没有明确数量指标,市场传闻约增产100万桶/日,由于部分欧佩克产油国能力有限,预计实际增产60万桶/日。   经过18个月180万桶/日的联合减产,目前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扭转,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已处于产油国期望达到的价格区间。对于产油国来说,油价既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维持一个稳定的油价符合其长期利益。国际油价目前维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无论对产油国还是消费国来说都是相对有利的。如果油价再高的话,就会使大量资金投入到替代技术,会加速替代行业的发展,从而威胁石油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份表示,对石油价格的无休止上涨不感兴趣,每桶60美元的原油价格是均衡价格。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面临拐点,逐渐从先前的供大于求转向供不应求。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16年底达成的减产协议,消化了多国的国际商业原油储备,达到了减产预期。美国原油库存目前已不足4.3亿桶,比1年前锐减1亿多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总体商业原油储备更是跌到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EA在最新月度报告中指出,全球石油需求今后将稳步增长,如果欧佩克无法弥补石油供应不足,到明年全球可能面临巨大的供应缺口。   沙特能源部长法利赫表示,今年下半年全球将面临160万桶/日至180万桶/日的石油供给短缺,欧佩克不能容许这样的短缺发生,需要考虑释放石油产量。在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推动下,“欧佩克+”决定增加原油产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当然,在此次维也纳会议上,欧佩克成员国对于是否增产,各方意见并不一致,存在明显分歧。伊朗、伊拉克和委内瑞拉明确反对增产,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增产能力不足。伊朗面临美国制裁,虽有足够的油气储备,但生产能力有限,且销售渠道被美国“卡脖子”,无法从增产的配额中获得任何好处。委内瑞拉石油产量正在不断萎缩,对于增产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拥有一定的储备产能,有能力在短期内将储备产能转化为生产力,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油,坚决支持增产,这样便可从更多的市场份额中获取更多利益。最终,主张增产的声音压过了反对的声音。   多重因素驱动油价上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震荡上行,不断攀高,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80美元/桶大关,创3年半以来新高。与去年初的约30美元/桶相比,国际油价一年内的涨幅已高达150%,上涨幅度相当可观。有分析认为,驱动本轮油价暴涨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平衡的改变和地缘政治关系。   首先是欧佩克联手俄罗斯等国减产效果明显。去年初,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达成的石油减产协议生效,“欧佩克+”产油国降低原油产量180万桶/日。此举有效扭转了先前全球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普氏能源对欧佩克成员国所做最新调查显示,今年4月份欧佩克原油产量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降至近一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几乎每个成员国的原油产量都在减少。4月份欧佩克原油日产量为3200万桶,比上月减少14万桶,比当初设定的原油产量上限3273万桶要少73万桶。   其次是原油消费需求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回暖,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血液”,全球原油需求量随之攀升。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信息署和欧佩克这三大权威机构均判断认为全球原油需求增多,并分别预计今年的原油日需求量为9930万桶、10031万桶和9870万桶,比去年大幅增加150万桶、179万桶和163万桶。美国的原油消费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美国石油协会(API)的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美国石油需求为2030万桶/日,达到了11年来同期的最高水平。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在驾驶出游高峰期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原油消费需求将保持较旺盛水平。   再次是美国威胁制裁伊朗。美国今年5月份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要求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在11月4日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否则将面临美国制裁,而且不会给予任何国家豁免。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由于美国的制裁措施,已经有客户开始从伊朗撤退。据报道,包括法国道达尔,意大利埃尼,西班牙雷普索尔,希腊石油公司在内的多家欧洲能源公司已经开始缩减对伊朗石油的购买量。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从5月份的280万桶/日减少到当前的250万桶/日。有分析认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全部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国际原油市场将出现15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   委内瑞拉经济不景气,原油产量不断降低,使国际油市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作为拉美地区的石油出口大国,委内瑞拉当前面临经济困境,使得该国石油公司的经营陷入泥潭,在缺乏资金投入和维护的情况下,原油产量自2016年开始不断下滑,今年的产量降幅尤其明显。普氏能源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委内瑞拉的原油日产量已降至140万桶,比去年缩水三成。目前,委内瑞拉原油产量已处于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买卖双方博弈之势渐强   在页岩气革命和新能源开发浪潮冲击下,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佩克,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已呈弱化趋势。如今,仅凭自身力量,欧佩克在维护国际油市稳定和各成员国的利益方面,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结盟,形成新的石油输出国卡特尔,成为欧佩克的战略选择。   今年早些时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就曾表示,沙特和俄罗斯正在讨论将短期的石油减产协议转变至10年至20年的长期协议。俄罗斯能源部长努瓦克最近对媒体表示,减产协议缔约国正在酝酿新的协议,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做铺垫,并考虑将合作机制制度化,如有必要,会采取类似2016年达成的合作减产举措。英国咨询机构IHS马基特公司副主席丹尼尔·耶金对此分析认为,沙特与俄罗斯希望结成石油联盟,显现欧佩克希望把减产协议“制度化”而非“一次性合作”的战略企图。   欧佩克和俄罗斯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大户,在影响石油价格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统计显示,目前欧佩克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俄罗斯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八分之一,两者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沙特和俄罗斯方面的上述表态,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欧佩克和俄罗斯想在全球原油市场中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甚至可能意味着欧佩克组织的扩张。欧佩克和俄罗斯联手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将会对国际油价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石油出口国的结盟态势,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不甘示弱,正酝酿成立“买家俱乐部”,报团取暖,“众筹”谈判砝码,抗衡欧佩克对国际油价的主导地位,更好地维护石油消费国的利益。印度对成立“买家俱乐部”表现出极大兴趣。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石油“买家俱乐部”还将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国。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石油消费增长迅速,而且基本依靠进口。欧佩克减产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迫使印度汽油、柴油价格上涨,抬高通货膨胀,给印度经济造成了很大压力。据报道,印度方面已与中国就联合采购石油的可能性以及联合谈判降低原油在亚洲市场的溢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 《“欧佩克+”减产救市压力陡增》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11-06
    • 随着“欧佩克+”新一轮减产进入关键阶段,市场对于产油国“减产救市”的前景予以了极大关注。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7—12月“欧佩克+”联盟的第二阶段减产规模为770万桶/日,但在欧美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前提下,国际油价反弹前景并不乐观,目前两大基准原油价格依然徘徊在40美元/桶。在国际能源署(IEA)发出了“市场容纳石油能力仍有限”的最新预警之后,业内普遍呼吁“欧佩克+”重新评估明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的减产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和沙特虽然一致认可减产合作的重要性,但减产联盟内部的分歧却让两国维持和推进联盟进一步合作变得愈发艰难。   俄沙重申减产重要性    近日,俄罗斯和沙特先后进行了两场电话会议,讨论“欧佩克+”的合作前景。其中,在第一场电话会议上,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减产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同意继续合作并严格遵守减产协议以实现既定目标,并强调要维持石油市场平衡。而在第二场电话会议中,二人围绕减产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并重申了在这一领域密切协调合作以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的意愿。俄罗斯和沙特随后发布共同声明称,新冠肺炎疫情给石油市场带来严重影响,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市场反弹乏力敦促产油国加强合作。面对“2021年国际油市可能继续疲软”的普遍预期,这两场会议被业内解读为俄罗斯、沙特两国共同维持和推进“欧佩克+”联盟合作减产的又一次努力。值得关注的是,“欧佩克+”下一轮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召开,俄罗斯和沙特赶在会议召开前“通气”,无疑体现出两国对合作减产的重视。彭博社指出,沙特和俄罗斯自3月爆发“价格战”并最终于4月达成新一轮减产协议以来,从未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频繁”地沟通,这凸现出平衡石油市场供需的紧迫性。据悉,“欧佩克+”此轮减产首阶段为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减产规模为970万桶/日;第二阶段为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减产规模为770万桶/日;第三阶段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30日,计划每天减产580万桶。 市场容纳能力仍十分有限    按计划,“欧佩克+”现阶段770万桶/日的减产量将于今年底结束,明年1月开始执行下一阶段580万桶/日的减产量,届时,国际原油市场将多出近200万桶/日“新增”供应量,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石油市场未来的走势令业界颇为堪忧。IEA指出,市场在未来几个月容纳额外石油供应的能力有限,油市平衡“仍然脆弱”,“欧佩克+”明年减产幅度缩减的计划将使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欧美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给未来几个月的石油需求前景带来极大压力。事实上,“欧佩克+”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酝酿增产事宜。《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称,随着沙特等国的“自愿额外减产”结束,加上部分成员国未能严格遵守减产协议,7月,欧佩克石油产量增加了约100万桶/日,至2332万桶/日,创4月达成减产协议以来的最大增幅。有分析师指出,伊拉克、阿联酋、尼日利亚三国近几个月的石油产量均超过了各自配额,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也高于减产协议的要求。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和阿联酋能源部长马祖鲁伊10月中旬时透露,“欧佩克+”暂时仍会按计划推进减产,但下一阶段或将放宽产量限制。对此,大型石油贸易商呼吁“欧佩克+”切勿盲目增产。维多和托克认为,石油需求可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市场应该在此期间继续压低库存,以防止油价再度崩盘。贡渥则表示,如果“欧佩克+”明年开始按计划增产,全球石油库存下降将停滞。    会否推迟增产仍存分歧    10月19日,“欧佩克+”召开了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虽然并未就明年增产一事进行表决,但声称在“减产保价”方面承受了巨大压力。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表示,全球石油需求目前仍然低迷,“欧佩克+”应该采取行动以防局势进一步恶化。路透社援引一位不具名的欧佩克代表的话称,部分“欧佩克+”代表在讨论推迟增产的可能性,有代表提出,至少要到2021年第一季度结束再开始增产。根据彭博社日前披露的一份来自“欧佩克+”的内部报告,该减产联盟认为,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仍然存在下滑的可能,供给再度过剩的预期正在走强。据悉,不受减产协议约束的利比亚近期石油产量持续增加。IEA数据显示,利比亚最近几周石油产量增加了4倍,至50万桶/日,年底前该国日产量还可能再增加20万桶,这可能成为“欧佩克+”延后增产的一大促因。不过,对内部分歧严重的“欧佩克+”而言,能否就延迟增产达成一致仍然有待考察,因为大部分产油国都需要依靠出产更多石油来增加收入,已经几乎无法“自我约束”产量了。油价网撰文称,油市持续疲软加剧了“欧佩克+”减产联盟内部的紧张局势,一些产油国已经厌倦了通过限制自身的产量来平衡其他产油国的过剩供应,就连沙特都明确表示会成为最后一个产油国,这似乎预示着该国对于恢复产量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