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决定适度增产 全球能源格局悄然生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6月2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法利赫、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和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从左至右)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发)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能源部 长们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维也纳总部就增产石油达成一致,决定从7月份起增加原油产量,旨在为去年以来节节攀升的国际油价降温,平衡市场供需关系。与此同时,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酝酿成立“买家俱乐部”,以抗衡石油出口国联盟“欧佩克+”,两者相互角力,推动国际能源格局持续深入变革。

      “欧佩克+”增产大有文章

      欧佩克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日前在维也纳达成共识,决定从7月份开始适当增加原油产量,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此次增产决定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时隔18个月再次联合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增产决定没有明确数量指标,市场传闻约增产100万桶/日,由于部分欧佩克产油国能力有限,预计实际增产60万桶/日。

      经过18个月180万桶/日的联合减产,目前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扭转,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已处于产油国期望达到的价格区间。对于产油国来说,油价既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维持一个稳定的油价符合其长期利益。国际油价目前维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无论对产油国还是消费国来说都是相对有利的。如果油价再高的话,就会使大量资金投入到替代技术,会加速替代行业的发展,从而威胁石油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份表示,对石油价格的无休止上涨不感兴趣,每桶60美元的原油价格是均衡价格。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面临拐点,逐渐从先前的供大于求转向供不应求。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16年底达成的减产协议,消化了多国的国际商业原油储备,达到了减产预期。美国原油库存目前已不足4.3亿桶,比1年前锐减1亿多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总体商业原油储备更是跌到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EA在最新月度报告中指出,全球石油需求今后将稳步增长,如果欧佩克无法弥补石油供应不足,到明年全球可能面临巨大的供应缺口。

      沙特能源部长法利赫表示,今年下半年全球将面临160万桶/日至180万桶/日的石油供给短缺,欧佩克不能容许这样的短缺发生,需要考虑释放石油产量。在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推动下,“欧佩克+”决定增加原油产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当然,在此次维也纳会议上,欧佩克成员国对于是否增产,各方意见并不一致,存在明显分歧。伊朗、伊拉克和委内瑞拉明确反对增产,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增产能力不足。伊朗面临美国制裁,虽有足够的油气储备,但生产能力有限,且销售渠道被美国“卡脖子”,无法从增产的配额中获得任何好处。委内瑞拉石油产量正在不断萎缩,对于增产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拥有一定的储备产能,有能力在短期内将储备产能转化为生产力,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油,坚决支持增产,这样便可从更多的市场份额中获取更多利益。最终,主张增产的声音压过了反对的声音。

      多重因素驱动油价上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震荡上行,不断攀高,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80美元/桶大关,创3年半以来新高。与去年初的约30美元/桶相比,国际油价一年内的涨幅已高达150%,上涨幅度相当可观。有分析认为,驱动本轮油价暴涨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平衡的改变和地缘政治关系。

      首先是欧佩克联手俄罗斯等国减产效果明显。去年初,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达成的石油减产协议生效,“欧佩克+”产油国降低原油产量180万桶/日。此举有效扭转了先前全球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普氏能源对欧佩克成员国所做最新调查显示,今年4月份欧佩克原油产量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降至近一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几乎每个成员国的原油产量都在减少。4月份欧佩克原油日产量为3200万桶,比上月减少14万桶,比当初设定的原油产量上限3273万桶要少73万桶。

      其次是原油消费需求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回暖,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血液”,全球原油需求量随之攀升。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信息署和欧佩克这三大权威机构均判断认为全球原油需求增多,并分别预计今年的原油日需求量为9930万桶、10031万桶和9870万桶,比去年大幅增加150万桶、179万桶和163万桶。美国的原油消费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美国石油协会(API)的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美国石油需求为2030万桶/日,达到了11年来同期的最高水平。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在驾驶出游高峰期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原油消费需求将保持较旺盛水平。

      再次是美国威胁制裁伊朗。美国今年5月份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要求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在11月4日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否则将面临美国制裁,而且不会给予任何国家豁免。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由于美国的制裁措施,已经有客户开始从伊朗撤退。据报道,包括法国道达尔,意大利埃尼,西班牙雷普索尔,希腊石油公司在内的多家欧洲能源公司已经开始缩减对伊朗石油的购买量。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从5月份的280万桶/日减少到当前的250万桶/日。有分析认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全部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国际原油市场将出现15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

      委内瑞拉经济不景气,原油产量不断降低,使国际油市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作为拉美地区的石油出口大国,委内瑞拉当前面临经济困境,使得该国石油公司的经营陷入泥潭,在缺乏资金投入和维护的情况下,原油产量自2016年开始不断下滑,今年的产量降幅尤其明显。普氏能源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委内瑞拉的原油日产量已降至140万桶,比去年缩水三成。目前,委内瑞拉原油产量已处于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买卖双方博弈之势渐强

      在页岩气革命和新能源开发浪潮冲击下,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佩克,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话语权已呈弱化趋势。如今,仅凭自身力量,欧佩克在维护国际油市稳定和各成员国的利益方面,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结盟,形成新的石油输出国卡特尔,成为欧佩克的战略选择。

      今年早些时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就曾表示,沙特和俄罗斯正在讨论将短期的石油减产协议转变至10年至20年的长期协议。俄罗斯能源部长努瓦克最近对媒体表示,减产协议缔约国正在酝酿新的协议,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做铺垫,并考虑将合作机制制度化,如有必要,会采取类似2016年达成的合作减产举措。英国咨询机构IHS马基特公司副主席丹尼尔·耶金对此分析认为,沙特与俄罗斯希望结成石油联盟,显现欧佩克希望把减产协议“制度化”而非“一次性合作”的战略企图。

      欧佩克和俄罗斯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大户,在影响石油价格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统计显示,目前欧佩克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俄罗斯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八分之一,两者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沙特和俄罗斯方面的上述表态,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欧佩克和俄罗斯想在全球原油市场中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甚至可能意味着欧佩克组织的扩张。欧佩克和俄罗斯联手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将会对国际油价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石油出口国的结盟态势,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不甘示弱,正酝酿成立“买家俱乐部”,报团取暖,“众筹”谈判砝码,抗衡欧佩克对国际油价的主导地位,更好地维护石油消费国的利益。印度对成立“买家俱乐部”表现出极大兴趣。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石油“买家俱乐部”还将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国。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石油消费增长迅速,而且基本依靠进口。欧佩克减产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迫使印度汽油、柴油价格上涨,抬高通货膨胀,给印度经济造成了很大压力。据报道,印度方面已与中国就联合采购石油的可能性以及联合谈判降低原油在亚洲市场的溢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关报告
  • 《 欧佩克为什么一再拒绝美欧增产要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9
    • 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供需关系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不但引发欧洲能源危机,还进一步加重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面对此种情况,欧佩克一再拒绝美国和欧盟的增产要求。欧佩克坚决维持“欧佩克+”生产协议,一方面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欧佩克与西方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以及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的现实。 伴随俄乌冲突持续,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出现剧烈动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虽然身不由己地卷入风暴中心,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但其世界能源主要供应者的地位却显得越发稳固。 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再次通话,双方对“欧佩克+”石油生产合作“给予积极评价”。这似乎在向外界表明,“欧佩克+”远比人们猜测的要团结,立场更加一致。按照欧佩克秘书处的表述,当前油价受到“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但基本面没有变化,该组织在短期内不会增加产量。 欧佩克为什么屡屡婉拒美国和欧盟的增产要求,特别是对美方压力不管不顾,沙特甚至拒绝接听拜登的电话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中东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变化,欧佩克国家对美西方国家的信任度持续降低,向东看成为新潮流。 当今世界分化严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联合西方列强对俄罗斯穷追猛打,实施极限制裁,企图在经济、外交、政治、舆论等方面全方位封杀俄。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对美西方意图保持警惕,阿拉伯世界对“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内战,以及埃及动乱至今记忆犹新。回头看,当初号称“新中东”社会改革梦想换来的是持续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也许正因如此,包括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开始战略东移,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有分析家认为,如果西方真的想影响欧佩克的生产,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建信任。 关键的变化是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几个主要中东国家曾公开宣布它们独立于任何势力范围。早在1954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就开始倡导阿拉伯主义,随后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则是有力支持者。阿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损害了美国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历任美国总统一直奉行基辛格设计的“分而治之”的中东政策,目的是阻止阿拉伯国家再次联合起来,同时控制世界石油供应。 但是,时代在变。最突出的就是沙美关系渐行渐远。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早在两年前就曾“要挟”沙特称,没有美军保护,恐怕沙特政权将维持不超过两周。特别是美大选期间对沙特的负面舆论导致沙美一度稳固的关系逐渐破裂。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会不断提案,试图用美国反托拉斯法约束欧佩克。因为自1970年以来,美国人经常将能源价格上涨归咎于欧佩克。而且,美国中东政策已经让沙特等国有苦难言。既然美国只顾自身利益行事,沙特政府近年来不仅重启与伊朗的对话渠道,还大力推动阿拉伯国家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海湾合作委员会积极向东看,加大了与亚洲国家在能源及基建等领域的合作。 第二,能源安全上升到关键战略层面,欧佩克比以往更加有底气和信心掌握话语权。 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供需关系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不但引发欧洲能源危机,还进一步加重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尽管华盛顿、布鲁塞尔和伦敦接二连三呼吁欧佩克增产以平抑油价,以利雅得和阿布扎比为首的欧佩克都直截了当予以回绝。 欧佩克坚决维持“欧佩克+”生产协议,一方面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欧佩克与西方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与地缘政治有关,更是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利益冲突。这也反映了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的现实。 伊核协议或许是西方和阿拉伯国家之间难解的症结。美希望用伊朗潜在的石油供应来解美欧油气价格飞涨的燃眉之急,拜登政府执意达成新的伊核全面协议,同时激怒了主要的欧佩克国家和以色列。要知道,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问题。美国史无前例地宣布释放1.8亿桶石油战略储备,也只能暂缓油价井喷势头,美欧需要与欧佩克找到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的政治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石油市场。而欧佩克以不变应万变,等着美欧继续出牌。 欧盟把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上。为了放手制裁俄罗斯,切断俄油气收入,前提条件就是确保获得额外的油气供应。为此,欧盟官员在维也纳与欧佩克代表举行会谈,试图说服该组织增加产量,以帮助遏制飙升的油价。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则表示,制裁将导致俄罗斯石油及其产品出口损失超过700万桶/日,几乎不可能填补。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预计俄罗斯4月份石油供应量将减少150万桶/日,预计从5月起将加速减少至300万桶/日左右。这么庞大的供应量损失将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美欧要联手扼杀俄罗斯经济,却很难如愿。据预测,俄罗斯今年将从能源出口中获得超过3200亿美元的收入。仅4月份的能源销售额预计将比原定目标高出约96亿美元,因为超高的油气价格使得其能源出口收入比去年高出三分之一。 欧佩克说“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有自己的优先事项。与亚洲不同,欧洲是一个正在衰退的石油市场。换句话说,海湾产油国并没有太大动力向欧洲出售更多石油。事实上,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越来越多地投资于俄罗斯、中国和亚洲,而俄罗斯在港口和工业区(例如苏伊士运河沿岸)的投资也产生了政治影响。美国对俄制裁促使海湾地区认真反思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作用及风险。有消息称沙特正在考虑接受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来向中国出售石油。这很可能是虚张声势,鉴于沙特里亚尔与美元挂钩,每天将数百万桶石油交易从美元转换为人民币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但是,毕竟未来存在很多变数,只是时机未到。 几十年来,欧佩克一直被视为在危机时期稳定石油市场的关键。一些观察家甚至预测,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佩克+”将经历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权力的时代。如今欧佩克敢于说不,至少说明其战略自主性大大增强。
  • 《阿联酋能源部长:欧佩克+减产是正确的决定 与政治无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当地时间周二(10月18日),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表示,欧佩克+一致同意减产,这是个正确的技术选择,与政治无关。 本月早些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及其盟友(以俄罗斯为首)决定将原油日产量削减200万桶,减产力度创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之最,在全球油价震荡走低之际,此举展现了该联盟稳定油价的决心。 然而,欧佩克+减产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此前曾要求欧佩克+提高产能,以帮助降低汽油价格。白宫指责沙特胁迫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支持减产目标,而沙特方面否认了这一指控。 马兹鲁伊称:“我们完全信任欧佩克和欧佩克+的技术可信度。我们经常开会,并根据我们对市场的分析讨论事实,并研究如何致力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平衡供需。我们总是一致做出决定,最近的决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他补充道:“我想重申的是,我们在欧佩克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 随着美国中期大选临近,降低油价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优先议题。美国总统拜登尖锐猛烈抨击了欧佩克+的减产决定,并扬言称要重新考虑美国与沙特之间的关系。 美国方面的理由是,欧佩克+减产会推高油价,从而增加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这削弱了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 马兹鲁伊辩称,欧佩克+的决定稳定了油价,而不是推高了油价,正是因为油价缺乏稳定性,投资者才望而却步。 马兹鲁伊表示:“油价一直在企稳,实际上,如果你看看2021年10月时的情况(在所有危机爆发之前),你就会发现我们处于同样的价格环境中。”他还强调,许多石油生产商因缺乏投资而失去产能,自己对此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