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耐药新机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4-09-18
  • 抗结核病一线药物——吡嗪酰胺(PZA)常被用于治疗药物敏感及多重耐药性结核病,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耐药现象仍时有发生。基于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对PZA耐药机制进行了探索,其相关成果于6月12日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

    先前研究发现耐药原因为pncA基因(用于编码烟酰胺/吡嗪酰胺酶)和rpsA(药物靶点核糖体蛋白S1)基因发生突变,具体为前者能将前体PZA转换成活性形式吡嗪酸(POA),继而与RpsA发生化学发应以阻塞反式转译通路(该通路对于抑制细菌生存非常关键)。

    然而,后续研究发现一些PZA耐药结核杆菌体内的pncA或rpsA基因并未发生突变,表明还存在新的耐药机制。基于此,美中研究人员合作探索新机制,发现panD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发挥作用,该基因负责编码天门冬氨酸脱羧酶(参与β-丙氨酸的合成),在体外研究或临床分离菌株中均可发生突变。

    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张颖教授表示整项研究耗时约2年,发现的panD基因突变可被视为解释PZA耐药的一种潜在新机制。同时,他表示还需要更多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相信panD可成为新型抗生素疗法的一个潜在靶点。

    参考来源:Shuo Zhang, Jiazhen Chen, Wanliang Shi, Wei Liu, Wenhong Zhang, and Ying Zhang. 《Mutations in panD encoding aspartate decarboxylase are associated with pyrazinamide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相关报告
  • 《氯法齐明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7-05
    • 现有抗结核药物耐药率的增加为多重耐药结核病(MDR-TB)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使得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氯法齐明用于治疗结核病(尤其是MDR-TB)的效果较好,且与其它抗结核药物几乎无拮抗作用,可被视为治疗MDR-TB的一种药物。基于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3位研究人员系统综述了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麻风活性、抗结核活性以及抗分枝杆菌复合群(MAC)/HIV活性,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年第39卷第5期。 文中指出,氯法齐明的抗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抗结核活性已得到部分研究的证实;氯法齐明脂溶性强,具有极强的疏水性,通过注射给药吸收很慢,目前多通过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氯法齐明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主要沉积于脂肪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此外,氯法齐明半衰期较长,单次给药消除半衰期约为10天,连续给药消除半衰期至少为70天;氯法齐明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其它抗结核药相比不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可防止结核杆菌对异烟肼发生耐药;氯法齐明不仅可用于治疗MDR-TB,也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的MAC感染。 文中最后还谈到氯法齐明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虽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最常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与剂量相关且可恢复。 总而言之,氯法齐明对结核病的治疗,尤其是对MDR-TB和XDR-TB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在MDR-TB治疗过程中可能有防止耐药增加和改善预后的作用,而在XDR-TB治疗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其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色素沉着但可逆,相对其它抗结核药物来说不良反应轻微,但如何控制和减轻其不良反应还在研究中,因此可以说对于氯法齐明治疗MDR-TB的治疗方案、疗程、剂量及不良反应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耐药性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挑战和机会》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8-07-13
    • 2016年多重耐药结核病(TB)发病率为49万例,对其主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效果较差,对全球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 治疗效果不佳加上需要二线治疗的患者和接受治疗的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治疗差距,这突显了迫切需要采取新方法来解决耐药结核病。 在此背景下,在理解结核病耐药性和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生物学以及建立新药物和药物组合的管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本综述中,我们强调了耐药结核病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新的进展来改善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