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 | 上海药物所发展仿生模块化策略助力P-糖蛋白大环抑制剂的开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6
  •   多药耐药是癌症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作用机制复杂。多项研究表明,以P-糖蛋白(P-gp)为代表的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的过度表达与之密切相关。因此,针对P-gp开发新型抑制剂与抗肿瘤药物联用,可能成为解决化疗过程中多药耐药问题的有力手段。
      大环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3D结构,合适的刚性和柔性,优良的理化性质,为发展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新型P-gp抑制剂提供了思路。目前报道的大环类P-gp抑制剂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如jatrophane diterpenoids,dysoxylactam A,cyclolipopeptides等。然而,天然产物来源有限、合成困难等客观因素限制了其进一步优化和生物学评价。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们利用仿生模块化策略来构建类天然大环化合物。该策略具有合成简单,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环天然产物在化学空间上的不足,拓展了大环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伟波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仿生模块化策略构建大环化合物(Nat. Commun. 2020, 11, 2151.; J. Am. Chem. Soc. 2020, 142, 9982.; Nat. Commun. 2021, 12, 1304. Chem 2022, 10.1016/j.chempr.2022.10.019)。2020年,他们通过钯催化脱羰烯基化反应构建多取代丁二烯骨架,并合成了具有良好P-gp抑制活性的大环化合物(J. Am. Chem. Soc. 2020, 142, 9982.)。

      近日,杨伟波团队通过该方法高效地构建了一系列含丁二烯骨架的大环化合物,并系统性地对该类大环化合物进行了构效关系梳理,得到了活性提高、毒性降低的优势化合物,且该化合物对包含长春瑞滨、紫杉醇、阿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肿瘤药物和多种不同耐药细胞株均显示出了良好的逆转活性,显示出广谱的逆转多药耐药活性。进一步的代谢性质评价和体内活性评价均显示出良好的结果。机制验证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是通过诱导P-gp构象变化来抑制其活性,而没有改变其表达水平,该结果从蛋白和mRNA水平均得到验证。此外,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经化合物与长春瑞滨联用后cleaved-caspase 3和 cleaved-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表明该联用策略可能诱导了细胞凋亡过程。
      2023年2月2日,该研究工作以Modular Biomimetic Strategy Enabled Discovery of Simplified Pseudo-Natural Macrocyclic P?Glycoprotein Inhibitors Capable of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为大环类P-gp抑制剂的设计、发展及肿瘤化疗中多药耐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上海药物所杨伟波研究员、黄蔚研究员、楼丽广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刘博,上海药物所研究生于雪妮、刘丽萍,副研究员王蕾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罗成研究员给与了技术支持。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2c01424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2/t20230206_6671557.html
相关报告
  • 《Angew | 上海药物所发展抗甲流H1N1大环抑制剂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3
    •   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尽管人们针对病毒本身和宿主,发现了不同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然而,随着流感病毒的变异,已有的抗流感药物面临严峻的耐药形势,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骨架分子,特别是大环类分子,以推进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   大环类的天然产物现已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环状骨架、3D构象受限、适当的刚性和柔性等特点,大环化策略在药物设计中备受青睐。然而,受自然界生物合成途径的制约,天然大环化合物仍然存在着结构多样性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大环类药物的研发。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方法来设计合成结构丰富和生物活性多样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从而加速大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通过仿生模块化的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大环化合物库。近期,团队以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苯基吡啶结构和含有α-芳基苯乙酮的环状结构为基础,设计了新型的类天然大环化合物(图1),并通过发展一种新的C-H/O2双活化的反应,将原本需三步的传统反应缩短为一步,极大地加速此类大环化合物的合成。这一反应突破了原本C-H/O2双活化反应只限于两组分的局限性,为后阶段闭环反应提供了新的反应类型。表型筛选发现,部分大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甲流H1N1活性。   科研团队首先以分子间反应为模板反应筛选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并且这一反应条件可以直接应用于后阶段的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值得注意的是,反应生成的大环化合物还可以在铜络合物催化下进一步转化为结构新颖的氮杂稠环化合物。通过活性表型筛选,团队发现合成得到的含有α-芳基苯乙酮结构和氮杂稠环结构的大环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甲流H1N1活性,从而为抗甲流H1N1的大环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对照试验、DFT计算等方式,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以后的反应设计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于2023年2月14日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   上海药物所杨伟波课题组研究生宋必超、杨莉副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郭雪莹为该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杨伟波研究员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林振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左建平研究员给与了技术支持。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8886
  • 《Nat Commun︱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糖尿病新靶点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先导化合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1
    •  目前,我国有约1.2亿糖尿病患者,传统糖尿病药物对于空腹血糖降低效果不佳。肝糖异生作用的异常活跃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续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患者出现空腹高血糖的主要元凶。肝脏中关键的CREB/CRTC2转录复合物介导的肝糖异生作用是机体血糖升高的主要途径之一。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可调控下游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抑制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在糖尿病新靶点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项成果于2022年1月11日以“A propolis-derived small molecule ameliorates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mice by targeting the CREB/CRTC2 transcriptional complex”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验证了巴西蜂胶中的主要成分阿匹地灵C(artepillin C)能够抑制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并且同时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内的血脂水平。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天然产物阿匹地灵C通过与CREB结合,阻断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降低空腹血糖的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天然产物阿匹地灵C对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作用和成药性,研究人员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多种结构优化设计策略,进行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理活性评价。通过多轮结构优化,发现靶向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A57对CREB/CRTC2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作用较强,IC50达到0.74 μM,是天然产物阿匹地灵C抑制活性的30倍;化合物A57显著抑制糖异生限速酶基因Pck1和G6pc的转录水平;口服给药显著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在CRTC2的KO小鼠上无降糖活性,进一步验证了先导化合物A57的降糖作用机制。该研究工作为空腹血糖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靶标和新治疗策略,先导化合物A57的发现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糖尿病药物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复旦大学陈亚琼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王江研究员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刘浥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及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立宏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