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中心携手《科学》杂志发布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24
  • 11月24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携手《科学》杂志向全球发布了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

    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旨在为全球纳米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指引,为探索纳米科技的知识边界、挖掘纳米科技潜能带来新的启迪;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纳米理论、纳米安全性、纳米催化、纳米生物、纳米医药、原子精准制造、极限测量及纳米科技对光电技术、电子器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推动作用等十个纳米科技研究领域。

    2023年4月底,国家纳米中心联合《科学》杂志开启了前沿纳米科技难题的全球征集工作。该项工作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和分析目前纳米科技发展面对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纳米科技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学科支撑、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的积极反馈与响应。

    本次发布的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前沿研究、未来科技发展和人类共同需求,对进一步激发纳米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热情,引领未来纳米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集中力量攻克纳米科技难题,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科学》杂志曾于2005年和2021年两次面向全球发布“125个科学问题”,激发了全球科研工作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热烈讨论与思考。

    2022年,“纳米科学与工程”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纳米科技已成为集交叉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为一体的前沿研究领域。

    附: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

    1.是否可以构建涵盖量子和宏观物理特性的纳米理论,进而能可靠地预测材料在纳米尺度的特性?

    2.纳米材料的安全性与哪些特性有关?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实现对其安全性的有效调节?

    3.纳米科学如何助力生物学发展?

    4.纳米技术将为医疗技术带来怎样的变革?

    5.如何借助可视化技术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和界面?

    6.纳米技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制备?

    7.如何实现原子精度制造的大尺寸化?

    8.纳米技术将如何提升算力进而助推光电器件的发展?

    9.纳米技术会对电子行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电子器件的能耗极限在哪里?

    10.纳米技术如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resource/tiny-ten-experts-weigh-top-10-challenges-remaining-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自组装金属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自组装贵金属纳米结构在光学检测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如表面增强荧光散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等。如何能在纳米尺度上对贵金属纳米结构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近年发展起来的DNA折纸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纳米技术,被用于制备多种尺寸、形貌的二维和三维纳米图案。DNA折纸纳米结构由于结构可设计性和空间寻址能力,在精确引导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可调控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012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课题组在利用DNA折纸结构作为模板构建三维的贵金属纳米结构以及其手性光学性质方面做创新性研究(J. Am. Chem. Soc., 2012, 134, 146; Nano Lett., 2013, 13, 2128; J. Am. Chem. Soc., 2016, 138, 5495)。在构建刺激响应性的金属纳米结构和三维可重构的金属纳米结构方面也有重要进展(Nano Lett., 2017, 17, 7125;ACS Nano, 2017, 11, 1172)。在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中,丁宝全研究组针对金蝴蝶结纳米天线(Bowtie nanoantenna)光学性质,首次利用DNA折纸技术作为模板构建了大约5nm间距的金蝴蝶结纳米天线,并且利用DNA折纸结构的可寻址性,在蝴蝶结纳米天线的中间可控的放置了一个拉曼探针分子,实现了单结构、单分子的拉曼增强。该研究成果以题为“DNA Origami Directed Assembly of Gold Bowtie Nanoantennas for Single Molecu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在线发表(2018, DOI: 10.1002/anie.201712749)。   金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应用在光信号处理及超灵敏传感等研究已经被广泛的报道。但是之前的研究工作中所有的金属蝴蝶结结构的构建都是使用的微加工相关方法,而使用组装的方式来构建bowtie结构还从未有过报道。金三棱片(gold nanoprism)是典型的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可在尖端产生很强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基于两个金三棱柱构建的蝴蝶结天线会在二者尖端区域产生非常强的电磁场增强,这种增强效应在光学检测有很重要的应用。以DNA折纸结构为模板精确组装二维金属纳米结构尚属首次报导。与传统的单分子拉曼增强方法相比,这种策略的优越性在于可以精确控制拉曼探针分子的位置以及数量,从而实现可控的高强度的拉曼增强。这种组装体系有望作为一种单分子反应的检测器:通过监测拉曼信号变化,实现监测单个分子的反应进程。利用这种方法构建的蝴蝶结纳米天线,将可以与多种光学元件进行共组装为构建自组装的光学器件提供新的思路。该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a)DNA折纸结构模板组装金属bowtie结构示意图;b)金bowtie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和电镜图;c)单分子拉曼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