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好黑土地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从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十年间,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动黑土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

    眼下,正值秋粮田管的关键期,玉米拔节生长、水稻扬花吐穗、大豆结荚鼓粒。东北地区是我国秋粮的主产区,拥有约109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区,这里不仅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更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多次深入东北考察,了解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情况。在吉林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为了有力有效推动黑土地保护,国家将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东北四省区陆续出台地方黑土地保护条例,与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形成了上下衔接、系统完备的黑土地保护法律规范体系。此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东北四省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等农艺措施。同时,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调查清楚了黑土地的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科学评估了黑土地的质量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优化了需要保护的范围。

    今年,我国继续在东北地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亿亩以上。眼下,各地正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黑土地保护举措。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黑土地核心区,近九成耕地都是黑土地。为了解决土壤退化和有机质流失的情况,吉林依据东、中、西部黑土区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黑土地保护路径,示范推广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全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的问题,黑龙江大力推广新型免耕播种机,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变废为宝。同时,通过研发黑土稻田的土壤健康培育技术,实现黑土地力持续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在辽宁,当地采用柳编护沟、秸秆填埋等生态治沟技术,持续整治侵蚀沟问题。内蒙古按照“一沟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植物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亿斤。

    从单一技术的“点”到系统治理的“面”,中国的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正迈入新阶段,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更为全球黑土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5/08-25/10470939.shtml
相关报告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严守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近日,覆盖我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宣告完成。作为我国对黑土地进行的首次地质“体检”,此次地表基质调查共涉及超过4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调查的结果显示,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相关成果将为未来开展黑土地分等定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保护好和利用好,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涉及耕地的改革举措不断落地: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印发,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三条控制线;“占补平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实施。与此同时,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先后启动。 多措并举之下,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保数量的同时,耕地的质量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已认定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在43个城市开展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再开发170.47万亩,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今年,各地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的空间,拓展占补平衡的来源,确保占一亩补一亩,确保占用耕地补足补优。今年,各地还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布局,合理调入适合耕种的优质土地,有序调出不稳定的耕地,进一步增加优质耕地的比例。 一项项政策措施的背后,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之基的中国,正在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用更硬的措施、更高的标准,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中国饭碗端稳端牢。
  • 《筑牢国家“大粮仓”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26
    •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全球各地的黑土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保护好我国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如何让其永葆活力?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 会议指出,近年来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和北大荒农垦集团围绕黑土地保护,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改良培肥、科技研发、法律制度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黑土地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综合施策,采取过硬措施,落实落细黑土地保护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并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目前,已形成的保护机制与政策体系,为黑土地保护工作持续加力赋能,取得较好的实效。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上述负责人介绍,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把符合条件的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工作协同联动和资金项目统筹,推进工程与农艺、用地与养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支撑,推广一批农民看着好、用得起、效果佳的技术。此外,加快摸清黑土地质量家底,合理划定黑土地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十五五”时期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依法保护黑土地,坚决严厉打击盗挖盗采等破坏黑土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