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严守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近日,覆盖我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宣告完成。作为我国对黑土地进行的首次地质“体检”,此次地表基质调查共涉及超过4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调查的结果显示,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相关成果将为未来开展黑土地分等定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保护好和利用好,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涉及耕地的改革举措不断落地: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印发,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三条控制线;“占补平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实施。与此同时,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先后启动。

    多措并举之下,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保数量的同时,耕地的质量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已认定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在43个城市开展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再开发170.47万亩,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今年,各地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的空间,拓展占补平衡的来源,确保占一亩补一亩,确保占用耕地补足补优。今年,各地还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布局,合理调入适合耕种的优质土地,有序调出不稳定的耕地,进一步增加优质耕地的比例。

    一项项政策措施的背后,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之基的中国,正在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用更硬的措施、更高的标准,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中国饭碗端稳端牢。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5/06-26/10438375.shtml
相关报告
  • 《大数据精准化提升耕地质量》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22
    •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土壤耕层变浅、有机质流失、重金属污染有没有法子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农业部和各地开出了药方。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 四成耕地退化,东北、华北耕层变浅,南方酸性土壤扩大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透露,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全国各地耕地退化情况不尽相同,东北黑土层变浅,比开垦初期下降了20—30厘米;南方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比30年前扩大了13个百分点;华北耕层变浅,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平均厚度比30年前变浅5厘米;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多达3亿亩…… 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副组长李保国教授说,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严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保证高标准的耕地质量。 “必须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将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我们提升耕地质量的总体目标。”曾衍德说。 耕地养分不均衡怎么办? 大数据精准化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养分不均衡,是当前耕地质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农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江苏整合全省土地信息,通过短信、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共账号向农民推荐合理施肥方案。”江苏省耕地质量保护站的专家殷广德说。 在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杭天文向记者演示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触摸屏版)”的操作过程:首先屏幕上会出现一幅江苏省行政区域图,用手指触按相应按钮,不断放大地图,屏幕会显示出所在村庄的卫星照片。然后农户点击自家田地,屏幕上就会出现施肥方案推荐卡。从推荐卡中农民可以清楚地了解土地的土壤成分、氮磷钾含量、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案等。 “农户还可以根据目标产量选择肥料。”杭天文演示,“比如现在的目标产量显示的是475公斤/亩,修改为500公斤/亩,配方肥和尿素使用量就会相应变化。” “这个系统已经在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和化肥销售点配置,在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农民可以查询打印《施肥推荐卡》。”杭天文说,“除此之外,农民还可通过短信、微信公共账号、手机客户端等渠道获取施肥推荐方案。” 土壤有机质流失怎么办? 创新秸秆还田技术,有机肥绿肥齐上阵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吉林省黑土耕地面积52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4%。面对黑土层不断变薄,有机质流失严重的现状,吉林省农委联合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启动了《2014年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巡视员于文波说,吉林主要通过鼓励农民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自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在5个县(市)开展增施有机肥试点工作,每年实施面积100万亩。 甘肃省80%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实施了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模式,在河西及沿黄河灌溉农区通过施用有机肥、土壤调节剂等提高土地肥力。 杨祁峰说:“通过四年的连续实施,项目耕地地力等级提高0.5个等级,达到了亩产增产50公斤,亩增收80元的效果。” 耕地重金属污染怎么办? 湖南分类治理,四川建立档案 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作为稻米镉污染的重灾区,湖南省在长株潭地区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巡视员李志纯介绍,长株潭地区有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重点区域。其中,稻米镉含量在0.2—0.4毫克/千克的耕地为76亩,列为达标生产区;稻米镉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土壤镉含量不大于1.0毫克/千克的耕地有80万亩,列为管控专产区;稻米镉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土壤镉含量大于1.0毫克/千克的耕地有14万亩,列为作物替代区。 在达标生产区,采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并通过喷施叶面肥,种植绿肥,深耕改土措施修复镉污染,确保水稻不超标。在管控专产区,采用专用品种、专区生产、专企收购、转仓储存的方式封闭运行,严禁镉超标粮食流入市场。在作物替代种植区,不再种植食用水稻,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湖南省争取了中央财政试点资金11.56亿元,19个试点县市区均指派1名省级专家包县指导。”李志纯说。 四川省为了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从2012年起,共完成了174个农业县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建立起了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初步摸清了省内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情况。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介绍,四川省以此为基础在重点区域启动了9000多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长期低位监测点。今年在5个典型县启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试点。“接下来,我们要编制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力争3—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详查,将污染状况确定到田块。”牟锦毅表示。(原标题:大数据精准化测土配方,分区治理镉大米,建立土壤污染档案 耕地质量提升,有招!)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好黑土地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从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十年间,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动黑土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 眼下,正值秋粮田管的关键期,玉米拔节生长、水稻扬花吐穗、大豆结荚鼓粒。东北地区是我国秋粮的主产区,拥有约109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区,这里不仅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更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多次深入东北考察,了解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情况。在吉林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为了有力有效推动黑土地保护,国家将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东北四省区陆续出台地方黑土地保护条例,与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形成了上下衔接、系统完备的黑土地保护法律规范体系。此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东北四省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等农艺措施。同时,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调查清楚了黑土地的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科学评估了黑土地的质量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优化了需要保护的范围。 今年,我国继续在东北地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亿亩以上。眼下,各地正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黑土地保护举措。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黑土地核心区,近九成耕地都是黑土地。为了解决土壤退化和有机质流失的情况,吉林依据东、中、西部黑土区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黑土地保护路径,示范推广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全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的问题,黑龙江大力推广新型免耕播种机,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变废为宝。同时,通过研发黑土稻田的土壤健康培育技术,实现黑土地力持续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在辽宁,当地采用柳编护沟、秸秆填埋等生态治沟技术,持续整治侵蚀沟问题。内蒙古按照“一沟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植物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亿斤。 从单一技术的“点”到系统治理的“面”,中国的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正迈入新阶段,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更为全球黑土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