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华莱士特有主义中心濒危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2-12-04
  • 华莱士是亚洲和澳大利亚动物群的集合点,是世界上最大的特有中心之一。长达2300万年的复杂地质历史催生了一个研究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实验室,非常容易受到人为压力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塑造华莱士生物多样性的历史和当代过程,并探索保护其独特生态系统的方法。尽管偏远使许多华莱士岛屿免受许多热带地区特有的严重过度开发,但农业、采矿、水产养殖和渔业的工业规模扩张正在破坏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从社区中削弱特有物种,并威胁到贫困人口的长期遗产。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样性灾难需要采取合作行动,以改善基于社区的管理,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监测受威胁的物种,并减少野生动物贸易。确保华莱士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的积极未来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从独立管理海洋和陆地领域。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bioscience/advance-article/doi/10.1093/biosci/biac085/6763234?searchresult=1
相关报告
  • 《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愿奉献一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11
    •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护体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尽己所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野保志愿者的心声 惊蛰之后,草长莺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候鸟又开始了季节性迁徙,进行大规模北迁和集群活动。这个季节往往也是乱捕滥猎滥食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期。 尹山川是一名野保志愿者,疫情这段时间他并未闲着,因为春天是捕鸟高峰季。有一天,他在成都府河边发现有人正撑起弹弓、瞄准树梢,朝着鸣叫正欢的鸟儿打去。他立刻喊出一嗓子:“住手!不要打!”那人回头一看,被尹山川口罩上方威严的目光震慑住,马上收弓溜走了。 这样的情形对尹山川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从2010年开始辗转多省,调查野生动物盗猎与非法贸易。他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组成了“天地自然保护团队”,成为中国最早进行这方面调查的环保志愿者团队之一。他们积极为森林公安等有关部门提供线索,推动了部分省市对鸟市和野味市场的规范管理,并对全国捕鸟网、高压带电捕猎器等捕猎工具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监督。用他的话来说,“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天然林,保护自然生态,是志愿者的天职。为保护锦绣河山,我们愿意奉献一生。” 当问到最初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时,他谈到了十多年前曾读到的一则报道。“那篇文章讲的是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种坡鹿。半个世纪前,海南的坡鹿曾数量很多,但被猎杀得厉害。后来,坡鹿只剩下了两个种群。政府和科学家们通过建立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把它们保护起来,想恢复种群。但很不幸,其中一种群仍被盗猎。那时候人们生态环保意识不强,认为野生动物就是用来吃的。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太大了。” 直到今天,尹山川再次提起此事,言语中仍然透出无比可惜之意。“如果当时两个种群都保留下来,就能避免近亲繁殖,为一个物种赢得更大的存续几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此重要。” 预警千里之外 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都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是除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比如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外来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与沙漠蝗等,其破坏力已引起多国高度警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虫害的发生范围和流行程度都有明显扩大和增强趋势。 这正是黄文江和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的关注内容。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遥感监测来分析大群害虫的行动轨迹,为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预警。 “很多人问我,虫子那么小、病斑那么小,卫星怎么能监测到?其实我们用卫星监测病虫害早期发生,并不是直接监测虫子和病斑,而是通过遥感手段来监测植被长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的生境状况,包括植被长势、覆盖度、地表温度、湿度等指标,通过气象数据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状况。”黄文江介绍说。 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查、长势和养分状况、作物病虫害是否发生,往往需要农技人员去实地进行田间调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点”状的调查结果不具备大面积代表性,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快速、无损的作物长势状况监测和病虫害及时防控的需求。但外来入侵病虫害却常常突如其来,有时候当发现大面积来临时,已为时过晚,错过了最佳防控期。而采用遥感技术、数字地球科学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相结合,能高效客观地在全球、洲际和全国范围内对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对于指导高效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文江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成为农业方面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2018年,该团队发布了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发布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为粮食安全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为无言者代言 在五小叶槭正当红时,案件开庭了。2019年10月30日,全国首例预防性公益诉讼暨保护濒危植物公益诉讼开庭审理,距离立案将近四年。这起案件有个不寻常主角——一种名叫“五小叶槭”的植物。 五小叶槭是我国四川特有物种,1929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不幸的是,它如今已“极度濒危”,也就是说,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雅江县某村附近的五小叶槭种群是当今世界上残存最大的五小叶槭种群。据调查统计,雅江种群现存五小叶槭大树262株。而该种群也是唯一发现还有野外自然繁殖能力的种群。然而,这片种群的栖息地将被计划中的一个水电站淹没。 该案原告中国绿发会法律部副主任张娜认为,“濒危植物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护原生境。这是雅江流域唯一有野外繁殖能力的种群,一定要把它们保护下来”。为此,张娜于2015年9月奔赴甘孜中院,代表她所在的中国绿发会,提起了中国首例保护珍稀植物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的一大举措。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过去几年来,这一制度对于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仅仅是张娜办过的一个案件而已。2015年夏天,为保护生态环境,她从仅有她一个专职工作人员的法律部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截至目前,这个刚刚30出头的姑娘已办过近百起环境公益诉讼。她经手的一些案件,如腾格里沙漠污染系列公益诉讼案,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环境公益诉讼指导案例。 张娜笑道,她的人生经历已使自己感觉像是八十岁了。她经历过被污染企业跟踪,也经历过被别人劈头盖脸地问:“说吧,你要多少钱?”还经历过与被告谈判时的各种明里暗里的威胁、引诱。这一切的发生并未影响张娜,从来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过一丝的怯懦和疲惫,尤其是在开庭的时候,她的那种坚毅果敢令人赞叹。
  • 《生物多样性危机:农业的技术进步还不够》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3-11
    •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破坏生物多样性。这是由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和马丁·路德大学的Halle-Wittenberg (MLU)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尽管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但不断增长的人口迅速吸收了这些增长,有效的自然保护政策需要遏制人口增长和可持续消费的概念。 决策者对这一可持续性挑战的通常反应是通过技术方法促进农业和林业效率的提高。但这就足够了吗?由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和哈雷大学领导的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土地使用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并首次确定了这种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方式。他们将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和二氧化碳封存数据与经济模型结合起来,研究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扩张导致了世界各地更多的土地使用。这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几乎完全发生在热带地区。2011年,95%以上因农业和林业而濒临灭绝的鸟类来自中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然而,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正在下降——其中四分之一的下降是由于欧洲和北美的农业和林业用地的扩大。 此外,研究人员还想知道全球贸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几乎每一种食品购买都会间接影响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认为,减少人口增长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应更多地考虑到它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责任以及它们的气候政策对全球土地利用的影响。佩雷拉建议:“我们需要一项环境政策,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结合起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