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愿奉献一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11
  •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护体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尽己所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野保志愿者的心声 惊蛰之后,草长莺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候鸟又开始了季节性迁徙,进行大规模北迁和集群活动。这个季节往往也是乱捕滥猎滥食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期。 尹山川是一名野保志愿者,疫情这段时间他并未闲着,因为春天是捕鸟高峰季。有一天,他在成都府河边发现有人正撑起弹弓、瞄准树梢,朝着鸣叫正欢的鸟儿打去。他立刻喊出一嗓子:“住手!不要打!”那人回头一看,被尹山川口罩上方威严的目光震慑住,马上收弓溜走了。 这样的情形对尹山川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从2010年开始辗转多省,调查野生动物盗猎与非法贸易。他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组成了“天地自然保护团队”,成为中国最早进行这方面调查的环保志愿者团队之一。他们积极为森林公安等有关部门提供线索,推动了部分省市对鸟市和野味市场的规范管理,并对全国捕鸟网、高压带电捕猎器等捕猎工具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监督。用他的话来说,“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天然林,保护自然生态,是志愿者的天职。为保护锦绣河山,我们愿意奉献一生。” 当问到最初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时,他谈到了十多年前曾读到的一则报道。“那篇文章讲的是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种坡鹿。半个世纪前,海南的坡鹿曾数量很多,但被猎杀得厉害。后来,坡鹿只剩下了两个种群。政府和科学家们通过建立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把它们保护起来,想恢复种群。但很不幸,其中一种群仍被盗猎。那时候人们生态环保意识不强,认为野生动物就是用来吃的。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太大了。” 直到今天,尹山川再次提起此事,言语中仍然透出无比可惜之意。“如果当时两个种群都保留下来,就能避免近亲繁殖,为一个物种赢得更大的存续几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此重要。” 预警千里之外 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都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是除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比如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外来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与沙漠蝗等,其破坏力已引起多国高度警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虫害的发生范围和流行程度都有明显扩大和增强趋势。 这正是黄文江和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的关注内容。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遥感监测来分析大群害虫的行动轨迹,为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预警。 “很多人问我,虫子那么小、病斑那么小,卫星怎么能监测到?其实我们用卫星监测病虫害早期发生,并不是直接监测虫子和病斑,而是通过遥感手段来监测植被长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的生境状况,包括植被长势、覆盖度、地表温度、湿度等指标,通过气象数据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状况。”黄文江介绍说。 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查、长势和养分状况、作物病虫害是否发生,往往需要农技人员去实地进行田间调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点”状的调查结果不具备大面积代表性,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快速、无损的作物长势状况监测和病虫害及时防控的需求。但外来入侵病虫害却常常突如其来,有时候当发现大面积来临时,已为时过晚,错过了最佳防控期。而采用遥感技术、数字地球科学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相结合,能高效客观地在全球、洲际和全国范围内对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对于指导高效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文江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成为农业方面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2018年,该团队发布了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发布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为粮食安全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为无言者代言 在五小叶槭正当红时,案件开庭了。2019年10月30日,全国首例预防性公益诉讼暨保护濒危植物公益诉讼开庭审理,距离立案将近四年。这起案件有个不寻常主角——一种名叫“五小叶槭”的植物。 五小叶槭是我国四川特有物种,1929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不幸的是,它如今已“极度濒危”,也就是说,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雅江县某村附近的五小叶槭种群是当今世界上残存最大的五小叶槭种群。据调查统计,雅江种群现存五小叶槭大树262株。而该种群也是唯一发现还有野外自然繁殖能力的种群。然而,这片种群的栖息地将被计划中的一个水电站淹没。 该案原告中国绿发会法律部副主任张娜认为,“濒危植物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护原生境。这是雅江流域唯一有野外繁殖能力的种群,一定要把它们保护下来”。为此,张娜于2015年9月奔赴甘孜中院,代表她所在的中国绿发会,提起了中国首例保护珍稀植物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的一大举措。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过去几年来,这一制度对于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仅仅是张娜办过的一个案件而已。2015年夏天,为保护生态环境,她从仅有她一个专职工作人员的法律部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截至目前,这个刚刚30出头的姑娘已办过近百起环境公益诉讼。她经手的一些案件,如腾格里沙漠污染系列公益诉讼案,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环境公益诉讼指导案例。 张娜笑道,她的人生经历已使自己感觉像是八十岁了。她经历过被污染企业跟踪,也经历过被别人劈头盖脸地问:“说吧,你要多少钱?”还经历过与被告谈判时的各种明里暗里的威胁、引诱。这一切的发生并未影响张娜,从来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过一丝的怯懦和疲惫,尤其是在开庭的时候,她的那种坚毅果敢令人赞叹。

相关报告
  • 《气候大会“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巴黎协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1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姆雷玛 (Elizabeth Mrema)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由196个国家共同签署。 今天,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气候大会迎来了“生物多样性日”。两周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将在蒙特利尔召开高级别会议,旨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执行秘书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在内的四位《巴黎协定》的关键制订者正式要求世界领导人在即将到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达成一项“具有雄心与变革性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协定。 他们在声明中表示:“气候和自然是相互交织的……只有通过采取紧急行动,在本十年制止和扭转破坏自然的趋势,同时继续加大努力,快速实现脱碳,我们才有希望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承诺。”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将碳隔离并储存起来,但世界各地正在面临森林丧失、湿地干涸以及其他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气候变化。 环境署还指出,采取措施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并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将有助于减少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署执行主任安诺生 (Inger Andersen)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投资于自然以及自然的‘基础设施’,如森林、珊瑚礁、红树林、沿海森林等,这将有利于保护我们免受暴风雨的袭击,并为各种物种提供栖息地,还能够储存碳。这样的投资同时有助于气候减缓和适应。” 与此同时,由于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和温度的影响,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这令人感到担忧,因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7个国家当中,有15个国家来自全球南方。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许多动物被迫改变迁徙模式,许多植物艰难适应温度变化,还有经常出现在全球变暖宣传海报上的极其脆弱的北极熊——由于全球变暖,北极的海冰日益减少,北极熊难以觅食,正在挨饿。   Coral Reef Image Bank/Alexander 在埃及海岸外的红海,鱼儿在珊瑚礁周围游来游去。 在海洋中,生物学家们正在目睹另一场悲剧:为7000多种其他物种提供食物和栖居地的珊瑚礁正因海水变暖和酸化而死亡。 环境署亲善大使古尔丁 (Ellie Goulding) 在本届气候大会上发起了一项新倡议,致力于保护这些珊瑚群。上周,她带领一支考察队前往沙姆沙伊赫的海岸,对红海进行考察。 她在今天的一场小组会议上说:“在海底,我享受了一番视觉盛宴。当我戴着面具穿过这些珊瑚群时,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仿佛所有的生命都呈现在我眼前,游来游去。然后我意识到,珊瑚只覆盖了海床的一小部分,但却养育了四分之一的已知海洋物种。” 古尔丁提醒与会者,全球仅升温1.5℃都会导致70%至90%的珊瑚礁死亡;如果全球升温达2℃,那将导致高达99%的珊瑚礁死亡。 她说:“这里的珊瑚礁是最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珊瑚礁之一,但在我们召开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之际,这些珊瑚礁正在我们眼前消失。它们不是普通的珊瑚礁,它们是自然界中伟大的幸存者,是未来其他珊瑚礁再生的关键。” 古尔丁表示,目前气候资金中用于保护珊瑚礁的部分还不到0.01%,这是一种“侮辱”。 她说:“我呼吁全球领导人认识到珊瑚礁是人类最珍贵的集体资产之一,各国应该在珊瑚礁相关的融资、复原以及保护方面树立宏伟的目标,提高竞争力。” 巴西承诺加大对森林以及亚马孙河流域的保护 在去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各国做出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承诺。 安诺生表示:“一些国家在现实中却开始逃避行动。但是埃及将今年的气候大会称作‘关注落实的气候大会’,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各国必须将这些誓言和承诺付诸实践。” 上周,欧盟宣布了一项新的合作框架,旨在减少圭亚那、蒙古、刚果共和国、乌干达和赞比亚比亚的森林砍伐。 今天,巴西当选总统卢拉?达席尔瓦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在展馆和下午的会议中发表了讲话,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他强调,巴西将大力打击亚马孙河流域的非法毁林,并宣布巴西计划在2025年主办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卢拉还宣布将在新内阁下成立土著事务部。 安诺生对此进行了回应:“卢拉?达席尔瓦将重点关注亚马孙河流域和热带森林。这将大大改善气候、促进生物多样性并造福亚马孙河流域的人民。” 本届气候大会的主席今天还宣布了一系列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倡议。 “我们需要从现在就行动起来” 自本届气候大会召开以来,土著活动家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他们在今天的会议上尤为积极地发声。 来自巴西的青年活动家达席尔瓦?马菲奥莱蒂 (Adriana da Silva Maffioletti) 告诉《联合国新闻》:“我的社区在短短一年内遭受了两次气旋的袭击,我们所在的整个城市被完全摧毁。我们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的苦难了。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地球。” 她还说,她希望世界各国领导人能够倾听土著领袖的意见,而不是剥削他们。 她说:“土著人民的生活方式最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这场斗争中,我们必须向土著人民学习,而不是忽略他们。土著人民保护了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多样性。” 达席尔瓦?马菲奥莱蒂强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土著人民应该被放在首位。 她呼吁道:“我们需要从现在就行动起来,不是明天,也不是十年后。气候危机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有人因此而丧生。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就行动起来。我们要坚持战斗。” 来自哥伦比亚瓜尤社区的卢博?波妮文托 (Yenilin Aurielen Lubo Bonivento)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表示:“采掘业的公司,以及一些甚至没有与我们进行协商就被批准的风能项目正在对我们的地球、资源和药物造成影响。” 她来自哥伦比亚的瓜希拉省,属于该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卢博波妮文托同时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在当地社区向女童教授科学知识。她说:“我们需要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要结合科学和先辈的知识,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谈判的最新进展 关于谈判,本届气候大会主席国埃及的特别代表阿波格马格德 (Wael Aboulgmagd) 今天遗憾地表示,许多代表团“阻碍”了谈判进程。 他告诉记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收到了来自多场谈判的报告,我们本希望能够看到更强烈的合作以及协商意愿,但实际上并没有。但我也不敢妄下定论,也许一些国家和代表团会在大会尾声展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协商意愿。” 他补充指出,在通过首次包含损失和损害项目的议程时,各谈判代表一直到最后一刻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联合国新闻》采访了小岛屿国家联盟的谈判代表海斯 (Ruanna Hayes),她也表示,目前谈判进展得不是很顺利。 她说:“大家都很担心谈判究竟会如何进展。当然,损失和损害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是小岛屿国家联盟希望从本届气候大会中得到的关键成果,但各国就此尚未能达成一致。” 阿波格马格德提醒各位谈判代表,虽然每个代表团都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国家利益,但正如科学报告所显示的那样,当前的形势不容乐观。 他说:“我希望参加谈判的各国代表团牢记这一点,并认识到他们需要作出进展,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落实到行动上的。”
  • 《通过流动保护区来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10
    • 在1月17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联合国将流动海洋保护区纳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海洋法公约》),该公约自1982年最后一次签署以来一直在更新。 文章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Sara Maxwell提到,动物显然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它们涉及的海洋区域非常大,而且这些区域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移动。如果把保护区边界定在原地点和原时间上,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那些我们试图保护的动物很可能从原区域消失。因此,需要使用更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管理工具。 Maxwell利用放置在动物身上的卫星标签跟踪海龟、海鸟和其他海洋物种在时空中的运动——这项新技术刚刚开始应用于海洋物种的实时保护。在过去10到15年,各国才开始将这些工具纳入管理,将动物上的卫星标签、船舶的GPS跟踪和海洋建模结合起来,以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规则,这种技术被称为动态管理。Maxwell认为,新技术正在使动态的海洋保护方法成为可能,同时气候变化也让它变得十分必要。 在该文章中,作者鼓励国际社会采用这一新的管理战略,并敦促其在国际水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国际水域覆盖了地球约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积。Maxwell提到,他们希望联合国条约中的措辞能够明确包括移动海洋保护区和动态管理,以便这些工具成为今后保护海洋最大区域的选择。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