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危机:农业的技术进步还不够》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3-11
  •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破坏生物多样性。这是由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和马丁·路德大学的Halle-Wittenberg (MLU)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尽管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但不断增长的人口迅速吸收了这些增长,有效的自然保护政策需要遏制人口增长和可持续消费的概念。
    决策者对这一可持续性挑战的通常反应是通过技术方法促进农业和林业效率的提高。但这就足够了吗?由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和哈雷大学领导的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土地使用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并首次确定了这种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方式。他们将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和二氧化碳封存数据与经济模型结合起来,研究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扩张导致了世界各地更多的土地使用。这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几乎完全发生在热带地区。2011年,95%以上因农业和林业而濒临灭绝的鸟类来自中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然而,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正在下降——其中四分之一的下降是由于欧洲和北美的农业和林业用地的扩大。
    此外,研究人员还想知道全球贸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几乎每一种食品购买都会间接影响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认为,减少人口增长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应更多地考虑到它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责任以及它们的气候政策对全球土地利用的影响。佩雷拉建议:“我们需要一项环境政策,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相关报告
  • 《我们如何传播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信息》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栾冠楠
    • 发布时间:2018-04-18
    • 对许多专家来说,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一场与气候变化同等重要的危机,然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很低。为了讨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一个专家小组在剑桥保护计划中举办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活动。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水平的1000倍,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个问题。随着2020年北京生物多样性公约即将出台,我们需要确保生物多样性危机像2016年巴黎气候协议那样引起轰动。
  • 《Agriculture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文良教授等创建特刊——有机农业的农业生态实践:生物多样性和产业集群》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19
    • 工业革命促进了传统现代农业的重大进步,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尽管如此,这一进展也给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其特点是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和食品安全担忧不断升级。鉴于这些问题,世界各国寻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可行替代模式。现代有机农业已成为一个稳步发展、充满活力的产业。然而,它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进步机遇。 有机农业成功的核心是健康土壤的培育,这是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的基础。这项工作优先考虑选择和利用优质高效的作物、牲畜品种,同时加强有机投入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全面分析全球有机农业的最新发展和新兴研究、实践和社会参与的发展趋势。多方面的分析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维度和不同的地理背景,包括理论框架、系统方法、技术支持机制、行业定位策略、组织创新、标准更新、认证流程、政策框架、市场法规、消费者参与、物流管理、影响评估、利润分享、社区参与、数字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计划。强调将农业机械与农艺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土壤生物栽培和生态健康系统的持续完善,通过协同使用生物农药和系统方法构建生态病虫害和杂草管理系统,以及建立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生态循环系统。此外,还涉及在有机农业环境中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最终,阐明有机农业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广阔的发展机会,进而形成有机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有机加工部门引领下,实现以人类健康和安全为基础的食品体系的宏伟蓝图。 基于此,Agriculture 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文良教授、乔玉辉教授、李花粉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琦教授,合作创建特刊“Agroecological Practice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and Industry Clusters (有机农业的农业生态实践:生物多样性和产业集群)”。本特刊介绍了全球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前沿动态,特别是在土壤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有机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方面的进展。深入探讨全球前沿的农业生态研究,强调土壤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有机农业产业集群的进化轨迹等关键主题。本特刊旨在收集最新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土壤健康; 生物农业; 农业机械与农学一体化; 植物保护、生物害虫防治、生物制剂; 有机投入; 生物多样性; 有机产业集群、完整产业链; 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产品标准、有机认证和监督; 农牧一体化; 生态循环; 人工智能、数字农业、智慧有机农业、无人机; 自主农业系统。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1月30日 客座编辑 吴文良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科负责人。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召集人。曾获国际土壤伙伴机构 (GSP)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联合成立的“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委会”授予的“土壤保护突出贡献科学家 (个人)、新疆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伊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与保鲜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2011) 新科鉴字第0105号 (第一成果人)(2011) 等。 研究领域:生态系统碳氮调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富硒农业、生态产业集群。 乔玉辉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有机农产品生态价值机制及关键技术、土壤污染生态与土壤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兼任国际IOAS认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现兼任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技术专家工作组成员、IFOAM Asia副主席等职。近年来,出版专著有《中国有机产业发展和有机产品认证报告》(2015—2022)、《有机农业概论》(第二版)、《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与实践》等。曾参写参编《土壤生态学》《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教材与著作。 研究领域: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土壤污染生态、土壤健康。 李花粉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2006年和2009年两次赴英国洛桑实验站访问研究;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863等项目10余项。建立了基于XANES、HPLC-ICP-MS等金属形态分析技术,揭示了金属在土壤-根际-植物体系的形态转化机制,解析了我国稻田、小麦和玉米轮作、不同蔬菜生产系统中,重金属源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贡献率,提出了不同农田生态投入品控制指标体系。在 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Plant and Soil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主编/参编《环境监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污染风险评价与管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绿色食品》《有机农业概论》《有机产品认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等科技著作30余部。获得荷兰Bram Steiner Foundation科技奖。 研究领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功能农业 (富硒锌农产品)、有机农业。 王琦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微生态学以及生物杀菌剂、微生态制剂和微生物肥料等方面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获评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内蒙古草原英才、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新疆天池英才特聘专家和三门峡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项目 (课题) 37项。获得20项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10项。授权专利41项。发表论文245篇,其中SCI论文82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主编6部。     研究领域:有益菌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有益菌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的研究、防病生防菌剂与植物微生态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的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