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上海药物所糖肽合成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6
  • 糖肽是一类寡糖与多肽相结合的大分子化合物。糖肽在糖类药物研发如糖肽类抗生素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肽的合成技术目前已经十分成熟,寡糖的合成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很重要的进展。然而关于糖肽的合成,却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难题。

      2020年8月31日,Angew.Chem.Int.Ed.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文留青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王鹏教授合作完成的题为“Machine Driven 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of Glycopeptide”的通讯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利用商业化的多肽合成仪和化学酶法合成策略合成带有复杂寡糖结构的糖肽(Proof of Concept)。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通过筛选大量可用于固相合成的固相载体,最终发现了一种表面被氨基化的硅球,它可以同时被用作有机相的肽链合成与水相寡糖合成(酶反应)。这种硅球仅表面具有氨基基团,因此作者设计了可断裂的linker将硅球树脂与起始氨基酸相连接。虽然这种硅球树脂装载效率比常用的多肽合成的固相树脂低,但可以同时支持有机相中进行的多肽合成反应与水相中进行的酶催化反应。基于此,研究人员结合商业化的多肽合成仪开发出了包含两相反应的体系,用于糖肽合成的技术平台。将装载有初始氨基酸的树脂预先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合成仪自动将下一个氨基酸与缩合试剂(脱保护试剂)加入反应釜中,反应完成后加压过滤其余试剂,即完成一个循环。通过设置反应程序,可以使对应的氨基酸依次进行循环反应,在多个循环后就可得到目标肽链。之后系统切换为水相,将不同的糖基转移酶与对应的糖核苷依次进行同样的循环反应(反应温度为37 ℃),经过多个循环后就可以得到目标糖肽,然后将糖肽从树脂上洗脱。该糖肽合成平台简单易操作,基于商业化的多肽合成仪实现了13种复杂糖肽(10种肿瘤标志物MUC1糖肽与三种HIV糖肽)的半自动合成。

      上海药物所文留青研究员与南方科技大学王鹏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家斌博士和刘鼎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由美国NIH Common Fund Glycoscience program和上海药物所人才启动经费支持完成。

      文留青课题组长期从事寡糖以及糖缀合物的合成(Angew.Chem.Int.Ed. 2015, 54, 12654.;ACS.Catal.2016, 6, 1649.;Chem.Rev.2018,118, 17,8151;Angew.Chem.Int.Ed.2018,57,16638.),以及利用化学生物学手段对细胞表面寡糖的进行标记,研究寡糖与疾病的关系(J.Am.Chem.Soc.2016, 138, 11473.;ACS Centra. Sci, 2018, 4, 451.;ACS Catal. 2018, 8 (8), 7659)。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寡糖新药研究和药物靶点发现。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1124;http://www.simm.ac.cn/xwzx/kydt/202009/t20200915_5696934.html
相关报告
  • 《Angew. Chem.:上海药物所发现点击化学操控新策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7-29
    • 2020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蔚课题组和杨伟波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Manipulating the click reactivity of dibenzoazacyclooctynes: from an azide cliker to a caged acylation reagent.”的文章,报道了点击化学试剂二苯并氮杂环辛炔(DBCO)的银催化重排和转酰胺反应,通过其“笼缚”酰化反应性,实现蛋白/糖蛋白修饰和抗体定点偶联。   叠氮-炔环加成反应的点击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铜催化叠氮-炔点击化学反应是一类高效的生物正交反应,但铜催化体系在生物体系中具有较差的生物相容性。环张力炔基如DBCO、BCN等可以在无铜催化的温和条件下实现叠氮-炔基的环加成,极大地促进了点击化学在活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上海药物所黄蔚研究员和杨伟波研究员合作,发现环张力炔基DBCO结构可以在酸性条件下重排丧失其点击化学反应活性。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银试剂AgNTf2或AgOAc可以在中性条件下促进DBCO快速重排生成四环产物,并且当反应体系有胺类化合物时,会发生转酰胺反应,形成新的酰胺产物。在此过程中,银试剂催化转酰胺反应具有“笼缚”酰化试剂属性:无催化剂条件下其酰化活性“束缚”在DBCO“笼状”结构中,而在银催化下从“笼”中释放其酰化能力。在与叠氮基团的竞争反应中,银试剂催化转酰胺反应效率远高于叠氮点击化学反应,酰化产物产率高达95%。   研究团队选择了不同的含有氨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多肽、糖肽、蛋白、糖蛋白等,对该反应进行了底物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探索(图2)。研究发现,银催化条件下,DBCO可以快速的酰化氨基官能团;针对三种包含20种天然氨基酸的多肽底物的研究发现,DBCO酰化反应高选择性地发生在Lys的氨基上,而不影响其他氨基酸。同时,银催化DBCO酰化反应可以高效地修饰糖肽、BSA蛋白、糖蛋白RNase B 和IgG抗体等,表现出较好的底物适用性。此外,银催化酰化反应可以实现Ph.D.12商业噬菌体库的修饰且不影响噬菌体侵染活力,说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活生物体系中的潜力。   该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种DBCO标记的抗体Fc靶向肽,实现了抗体上特定Lys的定点酰化修饰(图3)。利用靶向肽与抗体Fc的亲和力,将其DBCO标记基团运输到K249附近,在此过程中,DBCO的酰化活性处于“笼缚”状态而不会与抗体发生随机偶联。而在银催化下,DBCO重排,相应酰基选择性地修饰Fc区域的K249,高效实现了抗体的定点偶联,为定点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综上所述,银催化下DBCO重排酰化反应,改变了DBCO的点击化学反应性,从一个叠氮点击反应试剂,转变为高效、温和、可控的“笼缚”酰化试剂,且具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可以应用于多肽、糖肽、蛋白、糖蛋白、噬菌体等多种生物活性底物。此外,DBCO标记的Fc结合肽可以选择性地酰化抗体上的特定Lys,实现抗体的定点偶联。该方法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配体导向的靶蛋白定点修饰、配体-受体共价捕获、相互作用蛋白-蛋白交联等。   黄蔚课题组一直从事蛋白糖基化调控与修饰(Nat. Protoco. 2017, 1702; Org. Biomol. Chem. 2016, 9501; J. Am. Chem. Soc. 2012, 12308)、细胞表面糖链编辑(Nat. Chem. Biol. 2020, doi.org/10.1038/s41589-020-0551-8)、糖结构药物(Angew. Chem. Int. Ed. 2019, 6678; J. Med. Chem. 2018, 286)等方向研究;杨伟波课题组聚焦天然产物启发的大环库构建新方法学研究,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碳氢活化、卡宾偶联以及重排等。黄蔚课题组博士生施伟和博士后唐峰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黄蔚研究员和杨伟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药物所黄河课题组团队在抗体定点偶联的位点鉴定中给予了技术支持,黄蔚课题组毕业研究生敖继炜和郁群在项目早期酸催化DBCO重排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文章合作作者。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项目资助。
  • 《Angew封面 | 上海药物所在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位点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7
    •  蛋白糖基化是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中最为复杂的一类修饰,在药物研发和新的药物靶点发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核心岩藻糖基化,即α1,6-岩藻糖与N-聚糖最内部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连接。许多膜蛋白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免疫逃避密切相关,抗体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会影响抗体的ADCC效应。近年来,核心岩藻糖基化在肿瘤的发生和新治疗靶标的发现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核心岩藻糖修饰的研究工具十分有限。   针对上述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文留青课题组与周虎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可逆无痕”的标记策略,实现了对细胞表面核心岩藻糖基化的精准解析。相关研究工作于2022年10月12日以A Sensitive and Reversible Labeling Strategy Enables Global Mapping of the Core-Fucosylated Glycoproteome on Cell Surfaces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并被选为当期封面。   团队首先设计合成了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研究发现,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仍然可以被突变型的糖苷内切酶EndoF3(可以特异识别核心岩藻糖结构)所识别。更重要的是,在检测核心岩藻糖结构时,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比传统的叠氮化探针分子2有着更好的灵敏度,比传统凝集素检测核心岩藻糖的方法灵敏度高50倍左右。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具有很大的修饰的基团)标记的糖肽,在通过链霉亲和素富集之后,仍然可以被野生型的糖苷内切酶EndoF3切割,实现无痕释放。所释放的肽段可以被质谱捕获,从而实现核心岩藻糖基化位点的精准解析。   团队应用该策略系统地分析了两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and MCF7(高侵袭和低侵袭的癌症类型)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的组学。科研人员在两种细胞系中都发现了大量与细胞迁移、细胞粘附和基质组织相关的糖蛋白,支持了先前的发现,即核心岩藻糖基化通过调节许多重要的细胞膜相关蛋白的功能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侵袭的乳腺癌细胞模型中,核心岩藻糖基化的蛋白种类和位点数目有着明显的提高。而在高侵袭的乳腺癌细胞中,某些关键蛋白的特殊位点出现了核心岩藻糖基化。这暗示了这些新发位点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迁移相关。该项工作将推动核心岩藻糖基化在各种生物学和病理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加速“无痕切割”策略在其他糖基化位点精准解析中的应用。   上海药物所文留青课题组助理研究员田银平和周虎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宇秋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文留青研究员和周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港实验室和上海市糖专项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2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