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制出可规模化生产的高性能双极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08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铜文教授和吴亮教授团队在低成本高性能双极膜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他们采用原位生长思路,研制出一种具有优异稳定性和水解离产酸碱能力的高性能双极膜。该成果于1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国内双极膜产品处于批量试制阶段,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阴阳膜层由于膨胀系数不同,使用过程中容易分层;二是双极膜多采用小分子或者过渡金属离子,作为中间层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易泄漏失效。 针对第一个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聚苯醚基材的阴阳膜层,解决了两层材料膨胀系数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二个难题,研究团队先后制备出系列由亲水性高分子、明胶、超支化高分子、凹凸棒土等固载过渡金属离子构成的中间催化层结构。但这些尝试用于规模制备时,双极膜的水解离压降偏高,催化层稳定性不能满足工业长期应用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双极膜水解离效率和中间层稳定性,研究团队采用原位生长思路,通过调控苯胺分子在阴阳膜层界面处原位锚定、聚合生长并包裹碱式氧化铁颗粒,构建出稳定水解离中间层制备双极膜。 测试结果表明,该双极膜具有极低的水解离启动电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水解离产酸碱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双极膜材料及流延+催化层喷涂一次性成型制备技术,目前已建成中试生产线,规模化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制备多孔纳米流体膜实现高性能渗透能量转换》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10
    • 淡水和海水之间的离子梯度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也被称为蓝色渗透能或盐度梯度能。目前,膜基反电渗析技术是收集该能源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中使用的膜主要为离子交换膜,但是由于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导致目前的反电渗析技术普遍存在渗透能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阻碍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电鳗细胞膜具有高速离子通道的多孔结构启发下,将多孔结构材料与纳米流体相结合,研发了一种基于水凝胶的多孔纳米流体膜,可实现渗透能的高效转化。研究团队采用顺序叶片铸造法,制备了由一层功能聚电解质水凝胶膜和一层多孔芳纶纳米纤维支撑膜组成的有机非均相膜。该多孔纳米流体膜固有的静电、化学和结构上的不对称性,使得系统具有稳定的离子二极管效应,极大地促进了阳离子从纳米纤维层向水凝胶层的传输。此外,水凝胶层可以为离子扩散提供一个广泛充电的三维网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界面传输效率,为实现盐度梯度发电提供了基础。将天然海水与河水混合时,利用该多孔纳米流体膜来发电,其功率输出高达约5.06Wm-2,证明了该多孔纳米流体膜在非均相渗透发电领域的巨大前景,为膜基反电渗析技术及蓝色渗透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 《中国科学家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据新华社报道,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