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3
  • 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据新华社报道,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
  • 《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被攻克,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韦世强教授、杨金龙教授等课题组合作,近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攻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解除氢燃料电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机,延长电池寿命,拓宽电池使用温度环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启动。该研究使氢能源汽车有望民用推广,国际学术期刊《自然》1月31日发表了该成果。   近年来,氢能以其绿色、零碳、可再生等特点引发的绿色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在国内外广受关注,而燃料电池汽车也正成为世界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研发热点。2014年日本丰田公司推出了首辆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同时宣布旗下相关专利无偿公开,促进了燃料汽车行业的发展。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运行氢燃料电池车辆近千辆;运营加氢基础设施12座,在建20座。其中,2018年,氢燃料客车销量1418辆;氢燃料电池货车销量为109辆。国内对于燃料电池汽车一直积极支持态度,补贴在2020年前不会退坡。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随着氢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的推进下,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时期。建议关注:上汽集团(600104.SH)、同济科技(600846.SH)、大洋电机(002249.SZ)、富瑞特装(300228.SZ)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