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偶遇和信息搜寻:一项实证研究》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lixiaoyan
  • 发布时间:2019-04-08
  • “意外”既是文学的经典手法,也是更现代的表现形式,在人文科学和科学学者的问题解决和知识获取的描述中都有发现。信息检索和信息搜索的研究也讨论了意外发现概念的效用。有些人可能会受到刺激,或者某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多地”遇到偶然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意外发现定义为“偶然”事故。这里的分析是关于跨学科学者的信息寻求行为的大型研究的一部分。本文考虑了信息搜寻环境中的意外发现的性质。

相关报告
  • 《知识理解目标及信息获取利用的教学法地位探析——一项基于图书馆信息学研究发现和案例课程的实验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2-26
    • 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科后备人才的质量,各学科都很注重领域内的高等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问题。此类研究大都借鉴教育学及认知科学理论,但从图书馆信息学的角度看,这些理论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即它们都很少解释为什么高等教育目标实现需要依托学生充分的信息获取利用。这个空白或许不能期待教育学或认知科学领域率先填补,因为信息获取利用并非这些学科的基础概念,不太可能唤起他们对其指称的现象的关注。本研究以图书馆信息学的内生发现为基础,以“图书馆信息学概论”为案例课程,通过准实验方法,考察知识理解目标作为独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及信息获取利用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作用,以期进一步验证已有图书馆信息学发现对这对“目标—手段”的教学法地位的预示,解释信息获取利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机理,进而凸显信息获取利用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为“图书馆信息学概论”课程、本专业其他课程甚至其他学科的课程提供教学改革启迪。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学生的主观感知还是从实现目标的客观路径来看,知识理解目标都显著区别于已有的其他教育教学目标,而信息获取利用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基础作用就是助力客观知识向学生的主观意识显现(可称之为“信息对客观知识的主观曝光效应”),此外还可辅助老师和学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支撑为达成理解而开展的其他教学活动;知识理解目标的独特性以及信息获取利用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或缺性赋予这对组合独立的教学法地位,要求教师和图书馆在课程设计环节和教学支持服务中,分别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还从图书馆信息学的角度对相关的教育学理论提出了跨学科反思和补充。
  • 《“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28
    •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浪潮下,信息行为领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信息行为领域的专业人员有责任从人本角度对待新技术浪潮的影响,共同探讨AI如何为信息行为主体和信息行为研究赋能,从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探索AI赋能视角下信息行为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为信息行为领域研究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行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2023年信息行为研究学术年会将于2023年12月23日~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本次年会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信息行为专委会主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办,《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管理学报》、《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等期刊支持。 本次年会设置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工作坊、分会场报告等不同板块。会议开展征文活动,组委会将邀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相关人员参与会议,评审委员会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会议报告,并择优推荐到期刊发表。诚邀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者及在读学生参与投稿及现场交流。 本次年会征稿建议突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主题,仅供选题参考。1.信息行为理论,尤其是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创新;2.信息行为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创新,尤其是纵向研究、自然实验等方法,眼动、心电、脑电等人体感知数据获取技术,网络日志、社交媒体数据挖掘技术等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3.信息行为情境,尤其是数智/虚拟环境、各类教育/学习情境、医疗健康情境、及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等;4.多种类型的信息行为,如生成式AI的用户交互行为等人智交互行为分析,以及AI环境下的信息求证、数据行为、信息规避、数字成瘾、信息偶遇、协同搜寻、学习型搜索、探索式搜索等;5.面向多元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除了学生、教师、医生等群体外,还鼓励关注AI在赋能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研究;6.伦理与社群视域下的信息行为研究,如AI等新兴技术导致的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算法鸿沟、算法意识、算法素养、隐私关注等。 征文要求:1. 研究内容以信息行为领域重要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和现实实践问题为中心,具有创新性及原创性,数据准确,行文规范。2.已发表(含录用)或已投稿的论文不予接受和评审。3.接收中文和英文稿件,需提交word和pdf两个版本。4.论文需采用Word 2010及以上版本,纸张格式为A4。含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指导教师、作者单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姓名、单位、手机号和Email地址),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提供的格式。其中,研究论文正文在8000-10000字为宜,包括作者姓名、单位、简介和联系方式。5.征文截至时间:2023年12月3日。会议邀请通知将于2023年12月10日前发出。6.提交征文专用邮件地址:ibac2023@163.com。7.提交征文邮件标题格式为:提交论文+工作学习单位+第一作者姓名+论文标题。8.论坛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00871) 联系人:刘  畅(电话:13651018477,Email:imliuc@pku.edu.cn) 孟高慧(电话:13121770255,Email:menggh@pku.edu.cn)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信息行为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日 附件:投稿参考格式 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信息行为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