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咨询公司发布《2021年技术愿景》报告》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3-05
  • 据埃森哲咨询公司官网2月19日消息,埃森哲发布《2021年技术愿景》报告。报告调查了6200多位商业和技术领导者,其中92%的受访者表示其企业正为迎接未来加速创新;91%的高管认为需要顺应技术趋势并颠覆传统组织。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未来3年将显著影响企业和行业的5大技术趋势。一是战略性技术栈,即结合企业战略定制化技术架构;二是镜像世界,即投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现实工厂和供应链的智能化数字模型;三是技术民主化,即让每个员工成为创新者,激发整个组织的创新力;四是任意地点办公,即将办公环境拓展至自由地点,扩展企业边界;五是建立多方生态系统,即使企业间建立可增强生态系统韧性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采用全新互动方式等。

相关报告
  • 《埃森哲发布《技术展望202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20-03-21
    • 2020年2月,埃森哲发布《技术展望2020》报告,报告指出要在新数字化时代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充分平衡客户和员工的价值及期望,打破单一由业务价值驱动的增长模式。为帮助企业破解技术冲突,与各方建立更牢固、更互信的关系,实现新商业价值,该报告进一步揭示了以下五大重要趋势。 1. 我体验我做主 企业积极打造个性化体验,而用户渴望拥有更多话语权和选择权。企业应当打破以往主观单向的体验设计方式,与用户合力打造体验。近九成(89%)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通过让用户共同参与体验设计,与其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将是未来十年的制胜之道。 2. 人工智能与我 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流程自动化,而将成为与人类互动的强大协作工具,进一步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增强,企业必须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价值,将其视为组织变革的创新引擎,并且构建人机交互的信任感和透明度。目前,有55%的中国企业表示,其会在包容性设计或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来开展人机协作。 3. 智能产品困境 在一个智能产品不断迭代的时代,用户不再默认对产品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对于将目光瞄准新一代数字化体验产品的企业而言,给用户提供的价值不能停留在产品硬件,而是要提供长期服务。有82%的中国企业高管表示,未来三年,企业的智能互联产品和服务将加大更新迭代的频率和幅度。 4. 机器人总动员 机器人应用已走出仓库和工厂,5G技术将极大地加速这一趋势,企业应当探索机器人潜力,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对于机器人的普及应用,消费者态度不一。超过六成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机器人将使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有趣。但同时,也有31%的受访者表示,如何与机器人协作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5. 培育创新基因 如今,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技术(如分布式账本、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量子计算等),可以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其他技术应用。企业需要培育独有的创新基因,来把握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市场机遇。3/4(75%)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需要改变创新模式,与合作伙伴和第三方组织一起构建更紧密的生态系统。
  • 《 埃森哲发布《“后”科技时代已到来——2019数字医疗科技愿景》研究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19-11-10
    • 日前,埃森哲发布《“后”科技时代已到来——2019数字医疗科技愿景》研究报告,报告总结了数字医疗五大趋势,并展示相关领域的实际用例。 一、DARQ的力量:解码黑科技DNA 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泛现实(Extended Reality)和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简称 DARQ,是引领下一阶段变革、重塑各个行业的新兴技术。 二、懂我经济: 洞察每位消费者,发掘独特商机 由技术驱动的客户互动,使得每位消费者都拥有了不断延展的的技术身份。这对于企业了解下一代消费者,并为其创造个性化、体验式的客户关系至关重要。 三、超级员工:改变工作方式,激发员工创造力 在新数字化时代,员工除了自身技能与知识储备之外,还在技术的帮助下培育出全新的能力。如今,公司必须支持全新的工作方式。 四、生态安全共同体:共筑安全屏障 互联互通是商业生态系统赖以维系的基础,但这也会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在与整个生态系统合作打造一流的产品、服务和体验的同时,还须竭力确保企业安全。 五、专属市场:有应必答的极速柔性生产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正在打造一个高度个性化和即时体验的世界。为了满足消费者渴望的专属市场,企业必须重塑自身架构,将这些需求传递到生产端,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