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型标记物辅助朊病毒疾病的鉴定》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19-11-06
  •  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标记物,可以区分大脑中的各种朊病毒疾病。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朊病毒疾病会在大脑中引起不同的反应。朊病毒疾病是由异常形状的病毒蛋白引起的影响人和动物的感染性脑部疾病,病毒蛋白可能自发产生、被遗传或通过感染获得。朊病毒有很多种,它们引起的疾病通常都是致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感染了不同类型朊病毒的大脑,发现了被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细胞以及CD44抗原的存在。

相关报告
  • 《视网膜朊病毒病研究重新定义了脑细胞的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9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科学家在研究可导致失明的遗传性和传染性眼疾的进展过程时发现,小胶质细胞——一种被怀疑会导致视网膜损伤的神经系统细胞——在小鼠发生朊病毒病时竟然没有起到任何破坏作用。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这一发现可能应用于研究人类遗传性光感受器变性疾病,即色素性视网膜炎。在色素性视网膜炎病例中,科学家发现光感受器附近有小胶质细胞的流入,这使得人们相信小胶质细胞会导致视网膜损伤。 这些遗传性疾病对视网膜的损害与朊病毒疾病类似。朊病毒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生在人和各种哺乳动物身上。目前还没有疫苗或治疗方法,而且这些疾病几乎总是致命的。朊病毒病主要累及大脑,但也可影响视网膜和其他组织。 在2018年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实验性药物来消除朊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的小胶质细胞。他们研究了视网膜上朊病毒疾病的发展过程,看看他们是否能发现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会被更复杂的大脑结构所掩盖。 当科学家们检查受朊病毒感染的小鼠时,他们发现尽管没有小胶质细胞,感光细胞的损伤仍然发生得更快。他们还在光感受器细胞中观察到了新的朊病毒疾病的早期迹象,这可能为朊病毒如何破坏光感受器提供线索。他们的工作发表在《神经病理学通讯学报》上。 NIAID的科学家们位于蒙大拿州汉密尔顿市的落基山实验室。他计划继续研究朊病毒和光感受器细胞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以找出阻止这些破坏性影响的方法。他们还计划继续研究小胶质细胞在阻止朊病毒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7日
  • 《一种非致病Henipavirus物种 雪松病毒 的重组》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5-30
    • 背景: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是动物传染病毒,它们在家畜和人群中造成严重致命疾病。分离与高致病性Hendra病毒和Nipah病毒密切相关的Henidvirus病毒非致病病毒物种Cedar病毒,为研究这些病毒在发病机制和受体取向上的差异提供了机会。 方法:我们从合成的寡核苷酸构建了雪松病毒的全长cDNA克隆并拯救了两种复制型重组雪松型病毒变体:重组野生型雪松病毒和重组雪松病毒,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从插入之间的开放阅读框磷蛋白和基质基因。两种病毒的复制动力学和干扰素途径的刺激在体外表征。通过显微镜定量研究ephrin-B型配体的细胞取向,并通过分裂荧光素酶融合测定定量研究。 结果:与重组野生型雪松病毒相比,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雪松病毒的成功拯救不显着影响病毒复制。我们证明,重组雪松病毒刺激干扰素途径并利用已建立的Hendra病毒和Nipah病毒受体ephrin-B2,但不利用ephrin-B3介导病毒进入。我们用已知的henipavirus受体ephrin-B2和ephrin-B3进一步表征了雪松病毒的病毒介导的膜融合动力学。 结论:重组雪松病毒平台可用于表征跨越henipaviruses发病机制的决定因素,调查它们的受体向性,并鉴定新型全胰腺外病毒抗病毒药物。而且,这些实验可以在BSL-2条件下安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