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科学家在研究可导致失明的遗传性和传染性眼疾的进展过程时发现,小胶质细胞——一种被怀疑会导致视网膜损伤的神经系统细胞——在小鼠发生朊病毒病时竟然没有起到任何破坏作用。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这一发现可能应用于研究人类遗传性光感受器变性疾病,即色素性视网膜炎。在色素性视网膜炎病例中,科学家发现光感受器附近有小胶质细胞的流入,这使得人们相信小胶质细胞会导致视网膜损伤。
这些遗传性疾病对视网膜的损害与朊病毒疾病类似。朊病毒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生在人和各种哺乳动物身上。目前还没有疫苗或治疗方法,而且这些疾病几乎总是致命的。朊病毒病主要累及大脑,但也可影响视网膜和其他组织。
在2018年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实验性药物来消除朊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的小胶质细胞。他们研究了视网膜上朊病毒疾病的发展过程,看看他们是否能发现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会被更复杂的大脑结构所掩盖。
当科学家们检查受朊病毒感染的小鼠时,他们发现尽管没有小胶质细胞,感光细胞的损伤仍然发生得更快。他们还在光感受器细胞中观察到了新的朊病毒疾病的早期迹象,这可能为朊病毒如何破坏光感受器提供线索。他们的工作发表在《神经病理学通讯学报》上。
NIAID的科学家们位于蒙大拿州汉密尔顿市的落基山实验室。他计划继续研究朊病毒和光感受器细胞之间的毒性相互作用,以找出阻止这些破坏性影响的方法。他们还计划继续研究小胶质细胞在阻止朊病毒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