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考这些值得期待— 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10
  • ——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加快11000米ROV系统的研发与海上试验。

      ——海洋调查船队伍也是建设重点。2018年是大洋勘探工程船和深海高效综合调查船这两型新船建造的攻坚年,力争按计划完成船舶建造的主体任务,为2019年初交船打下坚实基础。

      ——“蛟龙探海”一期工程的关键一年。将大力推进“三龙”变“七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进行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支撑的“龙宫”,为大洋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打好基础。

      ——软实力方面,将继续努力构建《深海法》配套制度体系,同时大力加强深海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加大深海科考的频率,提高深海科考水平。2018年,将进一步完善海上调查业务化工作的组织模式、协调机制、成果管理模式等,计划协调、组织开展6个航次、约650天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重点海区、多个领域的综合调查工作。海洋缺氧、大洋微塑料、海洋放射性等调查工作,将与深海资源调查、深海环境调查一并成为大洋调查业务化、常规化调查内容。

      “新的一年,我们满怀期待,目标是深海探测更深、更广、更远。通过进行更多更优的海洋科学考察,促进深海事业迎来新的突破。”刘峰表示。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1-09/46802.html
相关报告
  • 《“海翼”号:深海滑翔探“龙宫”》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02
    • 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各项科考任务,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港。 本航次,科考队利用两台“海翼”号7000米水下滑翔机分别针对马里亚纳深渊区域5500米等深线、7000米等深线内的两条科学测线进行观测,连续作业46天,最大下潜深度达7076米。“海翼”号由此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水下滑翔机。特别是在“山竹”“康妮”等超强台风袭扰下,“海翼”号依然正常连续工作,充分表明该设备的高可靠性与强环境适应能力。 突破封锁自主造 据了解,水下滑翔机依托浮力在海水中滑行,重量轻、消耗小、隐蔽性好,能够胜任长时间、远距离的科考任务,可应用于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研究领域。 从上世纪末至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制出以电池或太阳能为动力来源的水下滑翔机。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翼”号。目前,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海翼”号已经拥有了300米级、1000米级和7000米级等多种型号,并可搭载不同传感器,在海洋观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及资源勘探等领域一显身手。 外表“呆萌”本领大 “海翼”号拥有圆圆的头,筒状修长的体型,前部长着一对“翅膀”,后面拖着长长的天线尾巴。看似“呆萌”的外表下集成了壳体、浮力机构、控制、传感器、水声通信、导航及发射回收等诸多技术,具有不靠螺旋桨自我驱动的绝活儿。 “海翼”号装配有类似于鱼鳔的油囊和可以前后移动的电池。下潜时,“鱼鳔”缩小,减小浮力,同时电池自动前移,其头部就下潜,“翅膀”会产生向前的推力,这样“海翼”号就有了水平方向的速度。上浮时,“鱼鳔”鼓起,浮力增大,电池自动后移,它就会抬起头向上滑行。在不断的下潜上浮过程中实现折线前进,就像海豚一样在大海保持航向不断前行。 水下滑翔机动辄在数千米深的水下作业,可谓“压力山大”。为避免被压成“馅饼”,“海翼”号采用了由轻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外壳,不仅穿上了“铁布衫”,还成功“瘦身”,为携带更多电池提供了空间。 连取佳绩显身手 去年,“海翼”号共完成23台次应用,安全回收率100%,海上观测总距离达12600余公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去年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6329米深度,刷新了由美国创下的6000米深度的世界纪录;7月,12台“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实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集群观测应用;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连续工作91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工作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今年,“海翼”号再接再厉,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7月,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成功布放“海翼”号用于测量白令海的温度、盐度和深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首次应用于中国北极科考。9月,两台“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和一套时效潜标圆满完成南海联合观测与通信试验,成功验证了移动—固定联合观测作业的新模式。期待着“海翼”号在今后的探海征程上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
  • 《英国NOC科考队开始探索深海矿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13
    • 上周,皇家研究船(RRS)发现号于巴西以东1400 km的南大西洋的里奥格兰德海岭(Rio Grande Rise)航行,以研究潜在的深海富钴矿床。该研究是海洋电子技术(Marine E-tech)项目的一部分,由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巴西圣保罗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BGS)、英国水力研究院、爱丁堡大学以及巴斯和莱斯特大学之间共同合作。 本次研究将使用机器人车辆、浮标和最新的采样方法来研究深海矿床形成的环境。重点是富含钴和其他金属的铁和锰的结壳,以及数千万年的进化怎样影响了这些矿床的形成。 发现号将发射Autosub6000机器人,用非常详细的方式绘制里奥格兰德海岭。高频声波可以以足够高的分辨率进行映射海底,并观察几十厘米宽的岩石和巨石。生成的海底的黑白图像能够显示矿床的所在位置。一旦绘制了该区域的地图,机器人水下航行器HyBIS上的高清摄像机将用于船上科学家探索和拍摄海底特征,包括超过1000米深的巨大裂缝、神秘的落水洞和很久以来一直被淹没的古老遗迹海滩。 圣保罗大学团队负责人Luigi Jovane教授说:“圣保罗大学非常荣幸能与NOC合作。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矿床,还有该地区的古海洋学,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淹没的。” NOC教授、探险队首席科学家Bramley Murton说:“里奥格兰德海岭在7200万年前形成并在2200万年前淹没在3000 m深的海洋之下,其富含铁、锰和其他金属的海底矿床对现代社会很重要。其中两种金属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关键点:钴和碲。如果我们要发展电动汽车,钴是可充电电池必不可少的。碲对于高效太阳能发电至关重要。虽然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深海矿床和可能的采矿潜力,但其结果可能有助于减少我们对环境破坏性的碳基能源的依赖。” 该项目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发起,受资助于英国和巴西圣保罗州政府。 (傅圆圆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