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双激子结合能可用于电子产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5
  • 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先进的光谱技术量化了两个激子结合成双激子状态所需的能量。他们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直接测量二硫化钨 (WS2) 中的双激子结合能,二硫化钨 (WS2) 是一种二维材料,属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TMDC) 半导体家族。该研究发表在《2D Materials》上。

    该团队表示,其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基于 TMDC 中双激子流的未来应用。

    研究人员使用双量子多维相干光谱 (2Q-MDCS),一种用于探测双激发态的技术,来识别和分离单层 WS2 中的光激发双激子。为了明确地测量原子级薄 TMDC 材料中的双激子特征,研究人员运行了一系列具有精确控制的相位关系和明确定义的波矢量的超短光脉冲。

    斯威本教授杰夫戴维斯说,“通过使用具有高精度的多个脉冲,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直接探测双激发双激子状态,同时消除单激发激子状态的任何贡献,2Q-MDCS 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对双激子结合能进行直接实验测量。这种直接激发双激子的能力对于光致发光光谱等更常见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图注:杰夫•戴维斯教授是量化双激子结合能研究的通讯作者,他领导的Swinburne超快光谱实验室。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光谱方法量化了两个激子结合成双激子态所需的能量。这项工作对开发新的量子材料和量子模拟器具有重要意义

    当研究人员使用 2Q-MDCS 观察双激子时,相关激子会产生一个信号,相关激子是相互作用但未结合的激子对。研究人员认为未结合的双激子状态和双激子之间的能量差是双激子结合能的基本定义,测量值为 26 ± 2 meV。

    “双激子峰和相关的双激子峰之间的能量差是测量双激子结合能的最佳手段,”研究员 Mitchell Conway 说。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观察,因为其他光谱技术没有观察到这些相关的激子。”

    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单层 WS2 中双激子的性质。当使用 2Q-MDCS 解析双激子峰时,他们观察到由两个自旋相反的亮激子组成的双激子,称为亮-亮间隔双激子。

    相比之下,报告单层 WS2 中的双激子的光致发光测量无法识别所涉及的特定激子。以前用于识别双激子的技术仅限于测量来自双激子到激子跃迁的光子。这种转变可能无法反映双激子或激子相对于基态的精确能量。

    除了增加对双激子动力学和特征能量尺度的科学理解之外,该发现还可以支持基于双激子的设备的开发,例如更紧凑的激光器和化学传感器。

    由于材料的维度降低,激子和激子复合物(例如双激子)的结合能在二维材料中得到增强。这种增加的结合能使双激子更容易获得,即使在室温下也是如此,并为一系列低能技术引入了在新材料中使用双激子的可能性。

    康威说,“在我们将这些二维材料应用于下一代低能电子设备之前,我们需要量化驱动其功能的基本特性,准确识别单层半导体中双激子特征的能力也有助于推进新量子材料和量子模拟器的开发。”

相关报告
  • 《EPFL利用激子将电子产品引入未来》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07-29
    • 激子可以彻底改变工程师接近电子产品的方式。 EPFL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型晶体管,在电路的组成部分中使用这些粒子来代替电子。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克服了迄今为止无法克服的障碍,通过使用两种2D材料作为半导体,让这种基于激子的晶体管可以在室温下有效地发挥作用。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今天的“Nature”杂志上,在激子学领域有许多启示,这是光子学和自旋电子学领域最有前途的新研究领域之一。 EPFL纳米电子与结构实验室(LANES)负责人Andras Kis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操纵激子,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电子方法,我们正在目睹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但我们还不知道其全部范围。”
  • 《探索 | 片上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突破的重要研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三维传感器能像人眼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三维信息。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利用激光物理特性,可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测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虚拟现实(VR)、无人机、地图测绘、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激光雷达三维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研制与开发出高度小型集成化的激光雷达系统,同时兼顾作为三维传感器的优异效果,始终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如何在片上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目前还鲜有方案分析与报导。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付红岩副教授受《自然》(Nature)邀请,针对片上激光雷达成像系统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总结、讨论了目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课题组近期提出的高速色散扫描方案,并特别针对片上集成的焦平面开关阵列技术,结合未来消费电子、智能城市对于激光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需求,全方面分析讨论了系统的性能与表现,并提出了该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目前两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的集成波束调控器件,光学相控阵和焦平面开关阵列。文章分析了光学相控阵列的工作机理,并指出了导致其难以大规模密集集成在单颗芯片上的原因。相比之下,焦平面开关阵列使用一个类似相机的光学系统,将目标物所在视场内的每个角度映射到成像透镜后焦平面的每像素上。基于焦平面开关阵列无需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的相位,而是使用开关来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合这一特性,文章提出该方案可在单个芯片上实现集成大阵列天线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评论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Ming C. Wu课题组发表于同期《自然》(Nature)的基于MEMS的大规模焦平面开关阵列激光雷达系统的工作,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文章积极肯定了128*128像素的天线阵列安装在一个只有指尖大小的芯片上这一重大成果,同时强调了该激光雷达系统的70°×70°的大视场角和16,384的高成像像素的优异性能。除此之外,文章提出受益于MEMS硅光开关控制天线的快速响应时间与微小尺寸,该系统可具有0.6°的双向寻址分辨率、0.05°的光束发散角和亚兆赫兹的操作速度的随机寻址光束转向等出众性能。系统结合了调频连续波测距方法,可以实现距离分辨率为1.7cm的3D成像。文章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焦平面开关阵列集成激光雷达系统横向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通过缩小光学开关尺寸来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文章评价焦平面开关阵列可以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代工厂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尤其在百万像素三维激光雷达和光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