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片上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突破的重要研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三维传感器能像人眼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三维信息。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利用激光物理特性,可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测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虚拟现实(VR)、无人机、地图测绘、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激光雷达三维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研制与开发出高度小型集成化的激光雷达系统,同时兼顾作为三维传感器的优异效果,始终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如何在片上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目前还鲜有方案分析与报导。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付红岩副教授受《自然》(Nature)邀请,针对片上激光雷达成像系统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总结、讨论了目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课题组近期提出的高速色散扫描方案,并特别针对片上集成的焦平面开关阵列技术,结合未来消费电子、智能城市对于激光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需求,全方面分析讨论了系统的性能与表现,并提出了该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目前两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的集成波束调控器件,光学相控阵和焦平面开关阵列。文章分析了光学相控阵列的工作机理,并指出了导致其难以大规模密集集成在单颗芯片上的原因。相比之下,焦平面开关阵列使用一个类似相机的光学系统,将目标物所在视场内的每个角度映射到成像透镜后焦平面的每像素上。基于焦平面开关阵列无需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的相位,而是使用开关来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合这一特性,文章提出该方案可在单个芯片上实现集成大阵列天线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评论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Ming C. Wu课题组发表于同期《自然》(Nature)的基于MEMS的大规模焦平面开关阵列激光雷达系统的工作,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文章积极肯定了128*128像素的天线阵列安装在一个只有指尖大小的芯片上这一重大成果,同时强调了该激光雷达系统的70°×70°的大视场角和16,384的高成像像素的优异性能。除此之外,文章提出受益于MEMS硅光开关控制天线的快速响应时间与微小尺寸,该系统可具有0.6°的双向寻址分辨率、0.05°的光束发散角和亚兆赫兹的操作速度的随机寻址光束转向等出众性能。系统结合了调频连续波测距方法,可以实现距离分辨率为1.7cm的3D成像。文章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焦平面开关阵列集成激光雷达系统横向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通过缩小光学开关尺寸来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文章评价焦平面开关阵列可以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代工厂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尤其在百万像素三维激光雷达和光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

相关报告
  • 《突破 | 新型高分辨率激光雷达芯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21
    •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下简称UC Berkeley)的Ming Wu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高分辨率激光雷达芯片,该芯片可装载于一系列设备,大到自动驾驶汽车,小到智能手机等。研究人员利用带有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关的焦平面开关阵列FPSA,这是一种基于半导体的天线矩阵,可以像数码相机中的传感器一样收集光线,并将16384个像素点嵌入在1 cm2大小的芯片上。 基于FPSA的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可以进行三维电子扫描,且不依赖任何笨重的机械零件。遗憾的是,之前报道的传感器分辨率均小于512像素。与固态激光雷达相比,机械激光雷达拥有强大的激光器,能够可视化数百码远的物体(1 码 ≈ 0.9144 米),并且生成高分辨率的3D图像,而如何芯片化这种激光器已困扰了研究人员十余年。 “我们希望有一个非常大的照明区域,但这样牺牲了光线强度,激光无法照射到足够远的地方。”Ming Wu教授说,“因此,为了权衡足够的光强,我们计划减少激光照射区域。” 图1 激光雷达芯片原理图。光学天线与微型MEMS开关连接,并发射出激光。反射光由同一天线接收,并依次打开阵列开关生成3D图像。UC Berkeley的工程师使用MEMS开关显著提高了激光雷达芯片传感器的分辨率 FPSAs使用类似数码相机的光学系统,将视野中的各个角度映射到成像镜头后焦面的像素点上。不同于相机集成在像素点的测距单元不一样,FPSA中的光开关网格允许所有像素共享一个或多个测距单元。由于每个像素点仅由一个光学天线和一个开关组成,大型阵列可以集成在单个芯片上,而实际激光功率由信号通过天线的时间决定。 硅基激光雷达系统通常利用热光开关将激光从一个波导重新定向到另一波导。UC Berkeley团队选择使用MEMS开关,能够在实空间中移动激光雷达系统中波导的位置。 “这种架构非常像高速公路立交桥。”Ming Wu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束光,要从东边跑到西边,我们可以人为地改变地面方向,使其逆时针旋转90°,这样你就可以从北边跑到南边。” 除了比热电开关更微型、更节能的优点外,MEMS的开关速度更快,光损耗更低,大规模使用光开关的光通信网络也验证了以上优点。研究人员说,通过调研,他们的团队是在激光雷达中嵌入MEMS开关的第一人。 该团队在10×11 mm2的硅光子芯片上集成了128×128个FPSA的阵列元,一个阵列元包括一个光学天线和MEMS开关(如图2)。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调频连续波(FMCW)确定物体距离,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为1.7 cm的三维成像。 此外,该系统利用焦距为5 mm的复合透镜,在70°×70°的视角场中(人类双眼的水平视野约为120° - 140°),引导激光束随机向16384(128×128)个方向照射,每个像素在视场的分辨率为0.6°。并且该系统将FPSA与FMCW测距相结合,进一步实现3D成像。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已经用于制造计算机处理器,利用CMOS技术设计FPSA,可使像素大小扩展至百万量级。 通过激光在阵列中迅速循环,FPSA构建了环境的3D成像。而若干FPSAs排列成圆环型,使设备360°无死角地观察周围环境。 在该系统商业化生产前,Wu教授团队计划进一步提高FPSA的分辨率和射程:“虽然光学天线很难再缩小,并且微型开关是最大部件,但是我们有信心能把它们做的更小。” 目前,该系统的射程已达到10 m,还有希望继续增加。Wu教授说:“我们确信射程能达到100 m,并且通过我们不断的改进,甚至能够达到300 m。” 图2 激光雷达芯片上光学天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通过上述改进,加上利用传统CMOS技术批量生产FPSA,降低生产成本,芯片化的激光雷达能够用于各个方面,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机器人以及智能手机等提供新一代低成本、节能型3D传感器。此外,需要控制光束的应用也可以考虑FPSA,如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和基于离子阱的量子计算。 “看看我们如何使用‘摄像头’。”Wu教授说,“它们被嵌入到交通工具、机器人、吸尘器、监控设备、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和防盗门上。若我们把激光雷达缩小到智能手机摄像头大小,它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Ming Wu教授就任英特尔研究院新成立的集成光电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该中心便于英特尔加速数据中心互连。其中,他参与的项目“硅光子晶圆级光包装”将促进集成波导透镜的发展,该透镜有望实现光纤阵列的低损耗和高容差非接触式光学封装。
  • 《探索 | 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实现高分辨率三维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16
    • 随着遥感探测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于更精确、更轻便的测绘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长。激光雷达技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空间数据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传统激光雷达体积大且耗能高,限制了其在资源受限的无人机或卫星上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虎教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紧凑且轻便的单光子机载激光雷达系统(DOI: doi.org/10.1364/OPTICA.518999)。该系统采用低功率激光器,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同时通过创新的单光子检测技术和先进的3D成像算法,实现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形测绘。此技术的突破为激光雷达技术在航空和太空应用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更精细地理解和监控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结构。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紧凑且轻便的单光子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此系统使用低功率激光器来捕捉高分辨率的3D图像,这使得单光子激光雷达在空中及太空环境中的应用变得更为实用,例如在环境监测、3D地形测绘及物体识别等方面。单光子激光雷达利用单光子检测技术来计算激光脉冲触及物体并返回的时间,这对于机载应用尤其重要,因为即便是在密集植被或城市等复杂环境下,也能进行高精度的3D映射。 图1 一种新的紧凑和轻型单光子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使单光子激光雷达实用于空中和空间应用 徐飞虎教授表示:“在资源受限的无人机或卫星上使用单光子激光雷达技术,需要缩减系统体积并降低能耗。我们能够将最新的技术进展融入到一个系统中,与其他最先进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相比,该系统在保持较低激光功率和最小光学孔径的同时,在检测范围和成像分辨率方面仍然保持良好的性能。” 研究人员表明,结合亚像素扫描技术和新的3D反卷积算法,该系统能够实现超越光衍射极限的成像分辨率。他们还演示了该系统如何在白天使用小型飞机在大范围内捕获高分辨率的3D图像。 徐飞虎教授进一步说道:“最终,我们的研究有望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并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明智的未来。例如,我们的系统可以被部署在无人机或小型卫星上,监测森林景观的变化,如森林砍伐或其他对森林健康的影响。它还可以在地震后用于生成3D地形图,助力评估损害程度并指导救援工作,从而有可能挽救生命。” 新型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 新的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地面发射激光脉冲,并捕获这些脉冲从地面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这些反射信号由一种称为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的高度灵敏的探测器捕获。这些探测器极大提升了对单光子的灵敏度,使得系统即使在使用低功率激光器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检测反射的激光脉冲。 为了缩小系统的体积,研究人员采用了直径为47 mm的小型望远镜作为接收光学元件。 通过测量反射光子的飞行时间,系统能够计算光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总时间。利用这些数据,结合高级的计算成像算法,便能重构地面的精确3D图像。 徐飞虎教授解释说:“新系统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特殊的扫描镜,它能进行连续而精细的扫描,从而捕获地面目标的亚像素级信息。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种新的高效光子计算算法,该算法能够从数量有限的原始光子探测中提取亚像素信息。尽管面临弱信号和强烈太阳噪声的挑战,这种算法仍然能够实现超高分辨率的3D成像。” 地面和空中测试 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测试,以验证新系统的性能。通过飞行前的地面测试,技术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在默认设置下可从1.5 km距离实现15 cm的激光雷达成像分辨率。 图2 研究人员通过在一架小型飞机上使用该系统在白天拍摄大面积的高分辨率3D图像 在实施亚像素扫描和3D反卷积技术后,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了系统从同一距离能够达到6 cm的有效分辨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浙江义乌使用一架小型飞机进行了为期数周的日间实验。这些实验成功展示了各种地形和物体的详细特征,进一步证明了该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功能性和可靠性。 目前,该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提升系统的性能和集成度,其长期目标是将此技术部署在小型卫星等星载平台上。在系统商业化之前,还需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耐用性和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