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29
  •  3月22日,国际生物学期刊The ISME Journal刊发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软壁菌门(Tenericutes)细菌首次纯培养及其特殊生命过程的研究成果,为突破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瓶颈及深入了解深海稀有微生物类群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研究范例。

    深海蕴含着海量的微生物资源,却是地球上人们了解最少的生境之一。迄今为止,99.9%以上的深海微生物无法获得纯培养,称之为难培养微生物,是地球上尚未实现有效开发的巨大生物资源库。软壁菌门是一类独特的难培养微生物类群,此类菌无细胞壁却由厚壁菌门进化而来。根据宏基因组预测结果可知它们具有突出的核酸降解能力,对磷、氮等元素的循环有重要驱动作用,而且还能自如应对深海高压和陆地常压环境,在进化、耐压和元素循环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软壁菌生长慢、丰度低,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获得任何深海生境的纯培养菌株,阻碍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此,孙超岷研究团队利用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大肠杆菌DNA的新颖手段富集并纯培养了一株Izemoplasma纲的软壁菌。因其在进化和代谢特征上兼具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特征,研究人员特以《山海经》中一种非鱼非猪的怪物-(xian)父鱼(样子像鲋鱼,有鱼的脑袋,却长着猪的身子)对该菌进行了命名,即Xianfuyuplasma 。进而基于转录组学手段揭示了其代谢有机物和硫代硫酸钠进行能量转换的机制,基于生物化学等手段首次证实了其降解DNA的突出能力,并借助“科学”号科考船的先进装置进行了深海原位实验,验证了该菌在自然生境中也具有降解DNA参与能量合成的独特生命过程。多项前期研究表明深海富含各种类型的核酸分子(如DNA、RNA等),是一些微生物(如软壁菌门)的重要能量来源。而这些类群降解核酸的突出能力有力促进了深海生境磷、碳、氮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程,对深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The ISME Journal主编认为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他人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和研究稀有物种有重要启示”(“have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others to isolate and study rare species from deep-sea sediments”)。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郑日宽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前沿部署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Rui Liu, Yeqi Shan, Ruining Cai, Ge Liu, Chaomin Su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2021, Doi: 10.1038/s41396-021-00961-7.

    论文链接:https://rdcu.be/chcze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03/t20210322_598118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难培养微生物浮霉菌门细菌独特的分裂方式和氮代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近日,国际生物学期刊eLife刊发了题为“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insights into the first cultured anaerobic representative of deep-sea Planctomycetes bacteria”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独特的分裂方式和氮代谢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发现浮霉菌门的藻球菌纲细菌以类似出芽生殖的方式进行分裂,并且胞内存在类似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等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此外,深海浮霉状菌可以在慢性噬菌体的辅助下,有效地代谢利用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为了解深海微生物与病毒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浮霉菌门细菌的细胞具有复杂的胞内膜结构,有些浮霉状菌的染色质被膜包围且紧缩,类似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它的类似真核生物细胞器的结构,像“粗面内质网”、厌氧氨氧化体等,这在原核生物中是仅有的。浮霉菌门细菌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中,尤其在深海多个生境(冷泉、热液、深渊、海山等)中的丰度都非常高,但很难被纯培养,尤其是厌氧菌株。孙超岷课题组利用新颖的富集分离策略从深海冷泉沉积物中分离获得了一株浮霉菌新种,并命名为Poriferisphaera heterotrophicis ZRK32,这是第一株获得纯培养的深海厌氧浮霉菌。结合生长试验和转录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N-乙酰氨基葡萄糖不会促进浮霉菌ZRK32菌株的生长,反而丰富的有机营养物可以有效促进它生长,这与之前所报道的好氧浮霉菌喜好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寡营养的代谢特征有很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这株浮霉状菌是以类似于出芽生殖的独特方式进行分裂,胞内还有类似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等真核生物的细胞器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中的进化机制提供了良好材料。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硝酸盐可以通过转化为氨进而生成谷氨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过程产生能量,最终促进浮霉菌的生长,而亚硝酸盐能抑制浮霉菌的生长。也就是说,硝酸盐或氨盐都是促进浮霉菌生长的必要因子,而亚硝酸盐则是浮霉菌生长的抑制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浮霉菌代谢含氮无机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硝酸盐和铵可以诱导浮霉菌产生一种慢性噬菌体。这类噬菌体通过不裂解宿主细胞的方式复制,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这些噬菌体还可以通过自身编码辅助代谢基因(AMGs)参与浮霉状菌氮循环过程并生成谷氨酸。这与孙超岷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即慢性噬菌体可以辅助深海软壁菌代谢利用核酸获得能量(mBio, 202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仅仅只有敌对关系,还存在互惠共生关系,也揭示出深海难培养微生物仍存在着很多未知的独特生命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郑日宽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山东省“十四五”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Chong Wang, Rui Liu, Ruining Cai, Chaomin Sun*.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insights into the first cultured anaerobic representative of deep-sea Planctomycetes bacteria. eLife, 2024, 12:RP89874. Doi:10.7554/eLife.8987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8987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难培养微生物软壁菌代谢核酸和耐压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0
    • 近日,国际生物学期刊mBio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软壁菌门(Tenericutes)细菌代谢核酸和耐压新机制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发现软壁菌和噬菌体(病毒)形成共生关系,并借助噬菌体的协助降解和利用核酸获得能量,为了解深海软壁菌的特殊能量代谢机制及其与病毒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软壁菌门细菌无细胞壁,在深海多个生境(冷泉、热液、深渊、海山等)都有分布。研究表明,软壁菌由厚壁菌门细菌退化细胞壁而形成,基因组长度远小于厚壁菌门及其它细菌,生命过程独特,是一类典型的难培养微生物。孙超岷课题组于2021年获得了首株深海软壁菌门细菌纯培养,以《山海经》中一种非鱼非猪的神兽——Xian父鱼对其进行了命名(即Xianfuyuplasma),并发现该菌通过降解DNA参与能量合成的独特生命过程(ISME J, 2021)。 随后,研究人员又获得了一株新的软壁菌纯培养菌株,并以《山海经》中一种鱼身蛇尾形的神兽——虎蛟命名(即Hujiaoplasma),该菌株是软壁菌中一个新科的首个纯培养代表菌株。 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和深海原位实验(由“科学”号主导完成)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发现Hujiaoplasma菌株能有效降解DNA和RNA,并从中获取支撑生长所需的能量。尤其令人吃惊的是,Hujiaoplasma菌株与一类病毒形成了共生关系,该病毒编码了多个核酸外切酶、内脱氧核糖核酸酶和核酸水解酶,进而协助其宿主Hujiaoplasma菌株降解DNA和RNA。科研人员又提取了该病毒在另一株海洋细菌中验证了其辅助宿主代谢核酸的能力,进一步证实了此类病毒与宿主的互惠共生关系。Hujiaoplasma菌株基因组大小仅有1.8 Mb,缺乏用于三羧酸循环及其它常见能量代谢通路的基因。因此,通过与病毒形成共生关系并利用病毒的辅助代谢功能降解利用核酸获得能量,可以有效解决基因组退化引发的能量代谢通路匮乏的难题;而病毒为从宿主中获得复制生长的原料和环境,其成熟后释放到宿主胞外过程不裂解宿主细胞,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极有可能代表了软壁菌中一种未被发现的独特生命过程。 此外,考虑到深海高静水压的特点,科研人员又通过模拟深海高压环境培养Hujiaoplasma菌株的手段,研究了该菌株的耐压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该菌株通过两种策略应对深海高压环境,即通过向细胞内输送阳离子,增加细胞内渗透压,应对细胞外高静水压;通过调节细胞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链含量,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应对高压对细胞结构造成的胁迫。研究还发现Hujiaoplasma菌株有完善的CRISPR系统,以应对深海中各种病毒的侵染,可能蕴含着新型的病毒防御机制;该菌株培养液中高活力的核酸降解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有望用于研发新型深海抗腐蚀材料。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郑日宽博士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群体及山东省“十四五”重大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Chong Wang, Ruining Cai, Yeqi Shan, Chaomin Sun*. Mechanisms of nucleic acid degradation and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tolerance of a novel deep-sea wall-less bacterium. mBio, 2023, Doi: 10.1128/mbio. 00958-23.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09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