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FODMAP饮食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微生物群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背景:低发酵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饮食越来越多地用于控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改变结肠微生物组,但这些变化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综合。

    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对低FODMAP饮食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系统回顾。

    方法:从开始到2022年4月,在MEDLINE、EMBASE、CENTRAL和Web of Science网站上对评估低FODMAP饮食对IBS患者结肠微生物群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搜索。结果包括微生物组的多样性、特定细菌丰度、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和粪便pH值。对于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和pH值,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9项试验,涉及403名患者。低FODMAP饲粮对菌群多样性没有明显影响。低FODMAP饲粮始终导致双歧杆菌丰度较低,但对微生物组的多样性或其他特定类群的丰度没有明显影响。低FODMAP饲粮与对照饲粮之间粪便总SCFA浓度无差异,粪便特异性SCFAs浓度或粪便pH值也无差异。

    结论: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低FODMAP饮食对结肠微生物组的影响似乎只针对双歧杆菌,而对其他微生物组指标(包括多样性、粪便SCFA浓度和粪便ph值)没有一致的影响。此外,还需要充分有力的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116/4/943/6612725?rss=1
相关报告
  • 《饮食中的多酚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6-04-22
    • 膳食多酚构成一大家族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综合征(大都会)潜在的有益作用。此综述临床研究的患者的结果与涉及富含多酚的饮食的慢性补充剂,食品,提取物或与代谢综合征的特征单酚(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和血糖)和相关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氧化应激和炎症)。多酚被证明是有效的,特别是在高剂量,并没有能够缓解代谢综合征的所有功能特定的食物或摘录。绿茶,然而,显著降低体重指数和腰围和改进脂质代谢。可可补充降低血压和血糖。大豆异黄酮,柑橘类产品,橙皮苷,槲皮素改善脂质代谢,而降低桂香血糖。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不是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多酚后补充显著。然而,一些试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补充与可可,富含花青素的浆果,橙皮苷或白藜芦醇患者改善指出。因此,饮食富含多酚,如地中海饮食,这推动多元化富含多酚的产品的消费可能会改善患者与代谢综合征的健康的有效营养策略。
  • 《GUT:新冠病毒对消化道的长期影响究竟如何?长达12个月随访研究显示,新冠住院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翻6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11
    • 要说现在全国还有什么能比新冠病毒跑得更快,那大概就是各种有关新冠病毒的传言了,奇点糕感觉得把自己掰成三四份才能做好Fact-Check,毕竟各种家人群朋友圈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离谱,放着不管也怕出啥乱子。   而众所周知,越是未知的存在越容易引发恐慌,像XBB.1.5这样的新突变株就更是如此,前几天只是一份出处不明的微信聊天记录,就引发了无数人对“新冠致腹泻”的恐慌,让蒙脱石散、诺氟沙星乃至纸尿裤都被哄抢……   最近这几天,奇点糕们也在后台收到了不少相关提问,正好在这里做个统一回复:目前科学界对XBB.1.5的研究还不多,但现有证据并未提示XBB.1.5更易导致腹泻,盲目恐慌、跟风抢购,可以说是相当无谓的。   不过上个月发表在知名期刊Gut上的一项研究,倒是值得在座的“阳康”人员们参考: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冠感染患者,出院后一年内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率会大幅升高,达到对照人群的6倍以上(3.2% vs. 0.5%)!   而且发生IBS的患者中有一半是腹泻型(IBS-D),所以“阳康”后倒是可以相应做些准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冠患者出院后的便秘和大便干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人群[1],看来新冠病毒对消化道乃至肠-脑轴的影响都值得关注啊。 虽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名字用了接近3年,但由于人体小肠黏膜细胞表面,也存在把新冠病毒“放进细胞内”的ACE2受体,新冠感染导致的消化道症状并不少见,有时甚至会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新冠患者就诊时报告存在消化道症状的比例,甚至高达40-60%[2-3],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都相当常见;而在确诊后6个月时,仍有29%的患者报告存在自认为与新冠感染有关的消化道症状[4]。   基于这些情况,多国学者专门组织开展了“消化道-新冠感染”(GI-Covid-19)前瞻性研究,来深入解析新冠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严重程度、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案,这也是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   而研究者们之所以把IBS单独拎出来,则是由于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是已知诱发IB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IBS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如果新冠感染也会导致更多的IBS,未来就要加以重视了。   该研究共纳入2020年5-10月间需要住院治疗,且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的614例成年新冠患者,并设置269例非新冠原因、基线状况整体相近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评估两类人群消化道症状、感染后IBS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基线数据显示,新冠住院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显著更高(59.3%/39.7%, P<0.001),以恶心(28.8%/12.6%)、腹泻(37.3%/9.4%)、大便不成形(27.2%/7.9%)和便急(15.9%/4.9%)为主,多数表现为轻-中度症状。   在出院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新冠住院患者的便秘(12个月时为16%/9.6%)、大便干结(12个月时为17.7%/10.9%)发生率都显著更低,其它的消化道长期症状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   而根据罗马IV标准(要点为存在反复腹痛,过去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次,且与排便相关[5])诊断时,共有14例(3.2%)新冠住院患者出院后确诊为IBS,比例是对照组(1例,0.5%)的6倍以上,且其中7例为腹泻型(IBS-D)。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半的新冠住院患者被确诊为其它类型IBS,如便秘型(IBS-C)等。另外,新冠住院患者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肠-脑轴相互作用疾病(DGBI)的比例也更高,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对研究全人群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过敏史、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均与IBS的发生风险上升有关;而仅限新冠患者的话,风险因素还包括住院前3个月内或住院时使用抗生素、入院时存在咳嗽和呼吸困难症状,出院后6个月仍有焦虑等。 研究者们认为,新冠病毒抗原长期存在于肠道,导致持久的炎症和自身免疫激活,可能解释了新冠住院患者的IBS发生率增高,但肠道微生物、肠-脑轴改变等因素也可能卷入其中,想要解题也并不那么容易。 这个谜题就交给科学家们去解决吧,作为和大家一样的“阳康”人员,奇点糕接下来一定会紧盯消化道,有必要就去医院就诊,毕竟比起皱着眉头盲目硬喝蒙脱石散,明确诊断再对症治疗,才是更加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Marasco G, Cremon C, Barbaro M R, et al. 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ut, 2022: gutjnl-2022-328483. [2]Zoghi G, Moosavy S H, Yavarian 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implications in COVID-19[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 21: 1135. [3]Redd W D, Zhou J C, Hathorn K E,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Gastroenterology, 2020, 159(2): 765-767. e2. [4]Blackett J W, Wainberg M, Elkind M S V, et al. Potential lo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6 months after coronavirus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symptoms[J]. Gastroenterology, 2022, 162(2): 648-650. e2. [5]Barbara G, Grover M, Bercik P, et al. Rome found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on post-infec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 2019, 156(1): 46-58. 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