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DdmDE防御系统消除质粒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6
  • 2024年7月13日, 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plasmid elimination by the DdmDE defense system的文章。

    第七次流行的霍乱弧菌菌株含有两个致病性岛,分别编码 DNA 防御模块 DdmABC 和 DdmDE。

    该研究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确定了 DdmDE 防御质粒的机理基础。螺旋酶核酸酶 DdmD 采用自抑制二聚体结构。原核生物的Argonaute蛋白DdmE利用DNA导向器靶向质粒DNA。经体内突变研究验证的 DdmDE 复合物结构表明,DdmE 与 DNA 结合会触发 DdmD 二聚体的解体,并将单体 DdmD 加载到非目标 DNA 链上。体外研究表明,DdmD 沿 5′-3′方向转运,同时部分降解质粒 DNA。这些发现为 DdmDE 系统消除质粒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0534
相关报告
  • 《王艳丽组揭示噬菌体防御CRISPR-SpyCas9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08
    • 2018年12月31日,《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课题组在CRISPR-Cas系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标题为“Phage AcrIIA2 DNA Mimicry: Structural Basis of the CRISPR and Anti-CRISPR Arms Race”。该研究工作成功解析了Anti-CRISPR 蛋白 AcrIIA2与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 (SpyCas9) 蛋白及single-guide RNA (sgRNA) 的三元复合物3.3 埃的晶体结构,并结合体内和体外的功能实验,系统地阐述了噬菌体运用Anti-CRISPR 蛋白防御CRISPR-SpyCas9系统的分子机制。王艳丽课题组一直致力于CRISPR-Cas系统抗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前期研究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的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 (Nature 2014, Cell 2015, Cell Res. 2016, Cell 2017a, Cell 2017b, Mol. Cell 2017, Cell 2018);该工作是王艳丽课题组首次在Anti-CRISPR蛋白防御CRISPR-Cas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CRISPR/Cas系统是古菌和细菌的抵抗病毒和质粒侵染的重要免疫防御系统。CRISPR-Cas系统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CRISPR-Cas系统由多亚基组成的效应复合物发挥功能;第二大类是由单个效应蛋白(如Cas9, Cas12a, Cas12b, Cas13等)来发挥功能。其中,Cas9, Cas12a, Cas12b均具有RNA介导的DNA核酸内切酶活性, Cas13a具有RNA介导的RNA核酸酶活性。面对细菌的免疫系统(CRISPR-Cas),噬菌体也相应的进化出了自己的防御系统(Anti-CRISPR)。2017年首次发现了Listeria monocytogenes 噬菌体来源的四个Anti-CRISPR蛋白,AcrIIA1, AcrIIA2, AcrIIA3 和AcrIIA4。研究发现AcrIIA2和AcrIIA4蛋白在细胞内能够抑制SpyCas9的基因编辑活性。随后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AcrIIA4通过阻断DNA与SpyCas9的结合来抑制SpyCas9的功能,然而AcrIIA2抑制SpyCas9活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未能阐述清楚。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生化实验发现AcrIIA2只与结合有sgRNA的SpyCas9二元复合物结合,并不与自由状态下的SpyCas9结合,也并不与同时结合有sgRNA和dsDNA的SpyCas9三元复合物结合。为了研究AcrIIA2直接抑制SpyCas9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X-ray晶体学的方法成功解析了AcrIIA2-SpyCas9-sgRNA的三元复合物晶体结构 (3.3 埃)。结构发现AcrIIA2是由三个α螺旋及一个β折叠组成的紧凑结构,它结合在SpyCas9的一个带正电荷的凹槽区域。该区域由PI, HNH, WED, 和 REC2 结构域形成。PI结构域上R1333和R1335是识别dsDNA的PAM序列的关键氨基酸,AcrIIA2通过与R1333和R1335形成稳固的氢键从而阻断SpyCas9对PAM序列的识别,进而阻止SpyCas9对dsDNA的结合。而AcrIIA2的α1螺旋与HNH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可以锚定HNH结构域,阻止其结合DNA必须发生的构象变化。另外,通过结构比对分析发现AcrIIA2有大量的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占据着dsDNA中PAM结合的位置,这表明AcrIIA2模拟带负电荷的DNA与SpyCas9结合从而阻止DNA与SpyCas9的结合。有趣的是,竞争性结合实验表明AcrIIA2并不能取代已经与SpyCas9-sgRNA结合的dsDNA, 而dsDNA也不能取代已经与SpyCas9-sgRNA结合的AcrIIA2。总之,通过结构和功能实验的证明,AcrIIA2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抑制dsDNA的结合。首先,AcrIIA2可以阻断PAM的识别;其次,AcrIIA2占据了dsDNA的结合位点;最后,AcrIIA2通过限制HNH结构域的构象变化来抑制dsDNA的结合。  目前,SpyCas9蛋白作为基因组编辑工具被广泛应用于DNA领域的基因编辑,克服了传统基因编辑技术步骤繁琐、耗时长、效率低等缺点,以其较少的成分、便捷的操作以及较高的效率满足了大多数领域的基因编辑需求,并有着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CRISPR-SpyCas9基因编辑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脱靶问题,该研究对Anti-CRISPR 蛋白抑制SpyCas9活性分子机制的阐述为控制或终止SpyCas9活性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思路。有望将Anti-CRISPR 蛋白开发成新的基因编辑终止工具,实现精准基因编辑。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王艳丽课题组的刘亮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以及日本同步辐射光源SPring-8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图注:AcrIIA2-SpyCas9-sgRNA三元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A)SpyCas9的结构域。  (B)AcrIIA2-SpyCas9-sgRNA三元复合物的结构展示图。
  • 《解析棉铃虫效应子PPI5调控植物防御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棉花种植业产值1500亿,棉纺织全产业链1.2万亿,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常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87%的面积在新疆,涉及4000多万人就业,对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棉花虫害多达30余种,常年造成2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棉铃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由于它的杂食性、迁徙力和高繁殖力,棉铃虫已经入侵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这种昆虫能够以100多种不同的植物为食,对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估计价值超过20亿美元。Bt抗虫棉部分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控,但Bt抗性逐渐下降,次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至今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我国抗虫棉研发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突破性抗虫基因以及遗传工程技术创新不足。阐明棉花抗虫机制发掘新基因、开发基因工程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抗虫棉升级的必由途径。     2024年10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tton bollworm (H. armigera) effector PPI5 targets FKBP17-2 to inhibit ER immunity and JA/SA responses, enhancing insect feeding”的研究论文,文章解析了棉铃虫效应子PPI5靶向FKBP17-2抑制内质网免疫和JA/SA响应,促进昆虫取食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收集了以棉花叶片为食的棉铃虫的口腔分泌物(OSs),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9个候选基因。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筛选到一个候选基因,PPI5诱导了烟草叶片细胞的坏死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诱导的细胞死亡不依赖于与PTI和ETI相关的介导细胞死亡的途径。酵母信号肽实验、蛋白涂抹实验、全量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PPI5分泌到植物中干扰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烟草和棉花异源表达PPI5不仅增加了烟草和棉花对棉铃虫的易感性,还抑制了棉花和烟草的JA、SA响应。为了探究PPI5对棉花和烟草激素水平的调控作用,团队用PPI5做诱饵进行酵母文库筛选。Y2H, LCI, BIFC和Pulldown实验证明PPI5与GhFKBP17-2直接互作。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与GhFKBP17-2共定位在内质网上且PPI5直接抑制GhFKBP17-2的PPIase酶活和内质网介导的植物免疫。 最后,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CR-GhFKBP17-1/3)、VIGS材料 (TRV: GhFKBP17-2)和过表达系(OE -GhFKBP17-1/3)在温室和田间的昆虫生物测定实验共同表明GhFKBP17-2在棉铃虫侵染中正向调节内质网(ER)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     综上,团队解析了PPI5和GhFKBP17-2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和敏感性的互作模型。昆虫摄食会诱导食草动物相关分子模式(HAMP),从而激活内质网(ER)定位蛋白 FKBP17-2。这种激活会触发ER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从而诱导ER应激,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PCD)。此外,棉铃虫的口腔分泌蛋白 PPI5 通过取食造成的机械伤口进入植物体内。一方面,PPI5 与 GhFKBP17-2 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的表达和 PPIase 的活性,从而抑制 ER 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另一方面,PPI5 还能抑制 JA 和 SA 的防御反应。PPI5 介导的植物免疫抑制可能会使植物更容易受到棉铃虫的入侵,从而改善棉铃虫的取食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