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北极冰原避难所正在消失》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27
  • 研究发现,格陵兰岛以北的北冰洋海冰流动性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因为海洋环流和大气风 场很可能将那里古老而厚的海冰输送到北极的其他地区。气候模型预测,北极夏季很快将无冰, 可能最早会出现在 2030 年,这意味着不到 100 万平方公里(386000 平方英里)的夏季海冰将 覆盖北冰洋。北极海冰的持续流失令人担忧,这既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其对脆弱 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另外,从北极海冰年龄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看出,北极变暖已经创造 了一个导致海冰年轻化的环境。

    根据海冰数据中心的结果显示,北极地区的大部分冰层只有 1~4 年的历史。在未来的夏天, 随着薄薄的年轻冰层融化,将只剩下 2000 公里(1240 英里)的冰弧,范围从加拿大西部的北 极群岛延伸到格陵兰岛的北部海岸。在这片被称为北极地区最后一个冰区的区域,海冰已经有

    5 年多的历史,厚度可以超过 4 米(13 英尺)。最后一个冰区是一个动态的地方,包括两个子 区域,冰层厚度每年波动 1.2 米(4 英尺)。最新研究显示,两个不同的子区域的冰层也正在变 薄,厚度减少的速度约为每十年减少 0.4 米(1.3 英尺),相当于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减少 了 1.5 米(5 英尺)。

    对于依靠海冰生存的野生动物来说,最后一片冰区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是他们在全球变暖 的情况下最后可以撤退的地方。了解上一次冰区全年的变化有助于确定哪些地点最适合为依赖 海冰生存的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例如,冰层移动较少的地方,可能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提供更 合适的条件,因为冰层将保持更长的时间。所以,这项新的研究结果将为决策者在北极地区建

    了所有的冰,我们就失去了那些物种。这一地区将成为物种生存的庇护所,如果北极冰层出现 逆转,将有望扩大它们的生存区域。

    最后一个冰区是北极最古老且最厚的冰层所在地,因为大洋环流和大气风场在运动过程中 会携带着小块浮冰。这些冰块相互碰撞,堆积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的北部边缘区。然而,研究 人员对这一地区的冰在一年中如何移动和融化知之甚少。这种知识的缺乏促使作者追踪一个冰 区的变化。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作者模拟了 1979~2018 年海冰覆盖范围、厚度和海冰的运动。 基于卫星观测和大气数据,他们的模型揭示了两个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地区——一个 在东部,一个在西部。尽管西部的海冰厚度在季节的早期会趋于最低,但这两个地区总体上在 夏季和初秋的海冰比北极冬季更薄,覆盖面积也更小。但这最后一个冰区东部的海冰运动似乎 更加稳定。受顺时针风场控制的西部海冰开始移动得更快,这可能就是最后一个冰区变薄的结 果。最后一个冰区的冰流失很可能是由于冰层从该区域向外移动,特别是在西部。如果海冰变 薄,移动速度加快,边缘的碎片将首先流入开阔大洋,然后从冰的中心流出更大的碎片,就像

    大堵车一样。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3722
相关报告
  • 《研究显示不断变热的海洋正在削弱南海北部珊瑚礁的“避难所”潜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天然、陈泽生等研究人员,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莫少华、张文静等合作,在边缘珊瑚礁热“避难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上。 全球变暖、持续上升的海温不断逼近(或已经超越)热带珊瑚的耐受极限,导致全球爆发严重白化事件越发频繁。寻找“避难所”(某些礁区具备特定的环境因素,能够抵消强太阳辐射或高温带来的热胁迫效应,从而保护珊瑚 “逃过”严重白化),对珊瑚礁的保护和人工修复等越发重要。其中,“边缘珊瑚礁”(相对高纬度珊瑚礁、浑浊水体珊瑚礁等)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国际上一直争议不断。 南海北部的岸礁是全球典型的边缘珊瑚礁。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些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有效保护、控制不利影响,这些岸礁就可以成为气候变暖下造礁珊瑚的热避难所。 研究人员从近39年(1982-2020)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水温资料中提取了南海北部珊瑚礁区的海洋热浪(MHW)事件,加上对2020年夏季爆发的极端MHW以及大面积珊瑚白化事件的详细剖析,从极端气候事件的角度对边缘珊瑚礁的避难所潜力的评估提出了新的见解。    研究发现,2000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MHW和珊瑚白化主要与强El Nino事件联系紧密;然而随着气候持续变暖,之后(尤其是近10年)的MHW几乎可以发生在ENSO的任何相位(强El Nino、弱El Nino、甚至La Nina);并且MHW爆发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在显著增加。 研究认为,南海北部边缘珊瑚礁不能提供长期的热避难所功能;应对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单靠局地的保护措施显得无能为力,或许有效控制全球变暖才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本研究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团队项目(GML2019GD02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065、42175043、42176118)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4100
  • 《COVID-19的避难所?研究发现SARS-CoV-2攻击大脑会引起严重疾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凛冬已至,春节欲来。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官方每日公布的COVID-19疫情数字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SARS-CoV-2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关于其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发病机理仍然知之甚少。众所周知,大脑是人类的中央处理器,而COVID-19可引起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探究其机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疫情、抵御疾病。 近日, Viruses发表了一篇题为Neuroinvasion and Encephalitis Following Intranasal Inoculation of SARS-CoV-2 in K18-hACE2 Mice的文章,发现SARS-CoV-2鼻内感染K18-hACE2小鼠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鼻道通往大脑的路径比嘴巴更直接,且嗅觉和味觉的改变是COVID-19的症状之一,因此,研究人员在K18-hACE2小鼠(n=10)鼻腔内接种SARS-CoV-2细胞和PBS,感染SARS-CoV-2的小鼠在第4天开始体重明显减轻,并伴有嗜睡、动作缓慢、共济失调、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第6天小鼠全部死亡。这说明,SARS-CoV-2可能会感染K18-hACE2小鼠鼻甲,眼和嗅球内的细胞,并且某些COVID-19病例引起的嗅觉丧失的原因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随后,研究人员基于qRT-PCR分析了感染SARS-CoV-2的小鼠的早期(第1天),中期(第3天)和晚期(第5和6天)器官和大脑的病毒载量。发现,在小鼠肺部和鼻腔的病毒量于第3天达到峰值,在第5天和第6天逐渐下降,而大脑中的病毒在第3天才被检测到,于第5天达到较高水平,且脑中的最高病毒滴度比肺中的最高滴度高约1000倍,表明SARS-CoV-2在脑中具有很高的复制潜力。 由于干扰素(IFN)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能够影响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在进一步实验中,研究人员检测了小鼠肺和脑中IFN-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发现肺部IFN-α的mRNA和蛋白水平于第3天达到最高,在第6天下降,而大脑中仅在感染后第5天和第6天检测到高水平的IFN-α。有趣的是,尽管病毒在大脑中有较高的复制水平,但就IFN-α角度而言,肺中的相对水平更高。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研究人员基于qRT-PCR对IL-6、IL-1β、IFN-γ、TNF-α、CCL2和CCL3进行检测后发现,小鼠SARS-CoV-2感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大脑中的表达量远远超过肺中的表达量,表明在感染后期,炎症反应在大脑中比在肺部更为明显。 在小鼠感染病毒的第6天,研究人员从大脑包括皮质、小脑和海马区的部位检测到了与细胞相关的病毒抗原。脑切片的HE染色结果及免疫组化学分析显示,小鼠的神经元缩小并出现退化现象,血管周围出血,白细胞浸润增强。这一发现恰好解释了为何某些COVID-19患者的肺功能已经得到改善,但却有可能迅速复发并死亡。 由于大脑中不存在免疫反应,因此变成了病毒最喜欢藏身之地。尽管COVID-19康复患者似乎已经逃离SARS-CoV-2的魔掌,但依旧可能面临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一般性认知能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因此,对待狡猾的SARS-CoV-2绝不能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