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近红外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和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12月12日以“Controlling Disassembly of Paramagnetic Prodrug and Photosensitizer Nanoassemblies for On-Demand Orthotopic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分别合成了αvβ3整合素靶向、谷胱甘肽响应的顺磁性近红外光敏探针(PPa-RGD)和喜树碱前药(CPT-RGD);通过优化这两个分子的共组装比例,制备了兼具生理稳定性和协同治疗的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Co-NP-RGD;图1)。通过静脉给药后,Co-NP-RGD相比小分子药物能有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借助表面存在的大量cRGD靶向基团,穿越血脑屏障(BBB),并靶向递送到原位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251)中,一方面产生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信号用于定位处于脑部的原位脑胶质瘤;另一方面,在脑胶质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作用下,发生快速解组装,同时释放出喜树碱原药(CPT)和近红外光敏剂(PPa),从而恢复光动力治疗功能,并产生增强的近红外荧光信号用于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蓄积。此外,释放的小分子卟啉光敏剂进一步与肿瘤细胞内的白蛋白结合,能延长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细胞内蓄积,而同时释放的喜树碱可以同时抑制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而改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从而增强对深层原位脑胶质瘤的光动力治疗疗效。在双模态成像信号的指导下,用低剂量的690 nm激光(0.2 W/cm2)照射小鼠的原位脑胶质瘤,产生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治疗,能有效延缓了原位脑胶质瘤的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高效协同治疗(图2)。本文所设计的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构建其它肿瘤靶向和激活的纳米药物以产生癌症的联合治疗效果,促进癌症的诊疗。

    南京大学博士后安瑞冰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玲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7491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1/t20230106_6596220.html
相关报告
  • 《Adv Mat: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6
    •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严峻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然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团队及合作团队提出了有机小分子智能自组装纳米微粒的解决思路。利用小分子结构确定、代谢研究相对容易和生产质控简单的优点,研究人员经过探索,制备出同时具备小分子及纳米材料特性的智能自组装材料,探索了一种跨过纳米药物临床传化困难鸿沟的新方法。  以此方法获得的系列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小分子染料多肽偶联物(分子量:~1500 Da),在正常组织pH 7.0~7.4的环境中自组装成~80 nm的纳米球,并伴随着荧光增强。在肿瘤等病变组织pH 6.8~6.5(ΔpH 0.2)的环境中,这些纳米球聚集成 >500 nm 的析出物,并伴随着进一步的荧光增强。   这些纳米球在正常组织中的荧光增强可以用来实现高分辨率血管成像,在肿瘤微酸性组织中的聚集及荧光增强效果可以实现肿瘤组织长潴留时间及高对比度成像。该自组装染料可以实现超过19天的肿瘤持续检测,同时实现肿瘤对背景比值(TBR)>5的长期高效肿瘤成像,并实现短曝光时间(100 ms)下的NIR-II荧光成像来指导手术肿瘤切除。(目前上市药物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只能实现<2天的荧光成像以及~2的对比度)。针对该自组装小分子材料体现出的优质的肿瘤潴留的特性,研究团队提出聚集延长潴留时间(Aggregation Prolonged Retention, APR)的概念,用于探讨病灶部位潴留时间增加的应用优势。该研究成果显示,小分子智能自组装纳米材料在药物开发特别是抗癌药物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12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并被遴选为Insider Cover介绍。  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陈浩研究员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振华研究员、田捷研究员,斯坦福大学Zhen Cheng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6902
  • 《Sci Adv | 上海药物所合作利用全肺图谱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纳米粒和肿瘤进行跨尺度追踪》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8-14
    •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底层难题。然而,器官、肿瘤组织和纳米粒子之间的尺度差异,成为表征肿瘤环境和递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开发高精度可视化方法的巨大挑战。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殷宪振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Cross-scale tracing of nanoparticles and tumors at the single-cell level using the whole-lung atla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基于显微光学断层扫描/荧光显微光学断层扫描系统(MOST/fMOST),在三维空间、单细胞水平上,构建B16F10小鼠肺转移瘤病理图谱,阐明纳米载体在肿瘤和临近组织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其在肿瘤组织内的渗透行为及靶向效率进行定量评价。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效率的高精度可视化评估方法,突破了现有肿瘤成像方法及瘤内纳米载体可视化技术的局限性,为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MOST系统在全器官尺度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边切片、边成像,无需特异性标记,通过灰度和形态学差异即可实现多种病理结构的同步可视化。为了分析肺部肿瘤微环境的结构变化,评价生理结构的受损程度,研究人员基于MOST系统完成全肺肿瘤病理结构的跨尺度同步可视化,在三维空间、单细胞水平上全面精准地表征肺转移瘤的病理特征,包括对肺气管高精度内窥、解析病灶对周围肺泡挤压和侵袭的规律、全肺图谱内的肿瘤病灶分类,以及各阶段肿瘤血管结构参数的定量分析等。结果表明,肿瘤血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显著的三维结构变化,间接影响粒子在瘤内的空间分布。因此,研究肿瘤微环境和异质性的综合影响对认知肿瘤非常重要,而结构参数的定量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图1)。   随后,研究人员以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为基本单元,设计、制备并表征了可主动靶向肿瘤组织的荧光纳米载体Nano-COF-A488-cRGD,该载体可被多种肺泡组织典型细胞摄取。fMOST系统适用于荧光样本,结合实时碘化丙啶(PI)复染,进行双通道荧光成像。为此,该研究定量考察了Nano-COF-A488-cRGD在肿瘤病灶中的渗透、聚集行为,发现粒子在全肺瘤内分布与肿瘤内部纤维化程度有关。纳米制剂的肿瘤内渗行为需要依靠肿瘤自身的血管网络,血管结构的形态变化同样会影响粒子的瘤内分布(图2)。   纳米制剂的分布和肿瘤结构密切相关,对肿瘤的早期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确认肿瘤血管网的结构有助于优化给药策略。该研究揭示了肺转移瘤的三维结构变化,弥补了跨尺度肿瘤成像分析方法学上的缺失,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荧光纳米载体可视化方法,为揭示靶向递送系统的药物分布和药效学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MOST系统也可采集到淋巴和神经的结构信息,特异性抗体染色结合转基因动物,以及荧光标记的肿瘤细胞建模,可通过fMOST系统研究淋巴系统,揭示肿瘤微环境与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此方法还可应用到其他的药物递送载体、疾病模型和给药方式中,对跨尺度三维空间、单细胞水平构建肿瘤病理图谱,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需求。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曹泽颖和临港实验室研究助理赵艳丽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由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和上海药物所张继稳研究员共同指导。上海药物所MOST及图像融合分析平台参与了MOST/fMOST数据收集。该研究获得了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临港实验室开放课题和江西省创新领军人才短期计划的资助。该研究中的细胞摄取及定量评价得到了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h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