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6
  •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严峻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然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团队及合作团队提出了有机小分子智能自组装纳米微粒的解决思路。利用小分子结构确定、代谢研究相对容易和生产质控简单的优点,研究人员经过探索,制备出同时具备小分子及纳米材料特性的智能自组装材料,探索了一种跨过纳米药物临床传化困难鸿沟的新方法。

     以此方法获得的系列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小分子染料多肽偶联物(分子量:~1500 Da),在正常组织pH 7.0~7.4的环境中自组装成~80 nm的纳米球,并伴随着荧光增强。在肿瘤等病变组织pH 6.8~6.5(ΔpH 0.2)的环境中,这些纳米球聚集成 >500 nm 的析出物,并伴随着进一步的荧光增强。

      这些纳米球在正常组织中的荧光增强可以用来实现高分辨率血管成像,在肿瘤微酸性组织中的聚集及荧光增强效果可以实现肿瘤组织长潴留时间及高对比度成像。该自组装染料可以实现超过19天的肿瘤持续检测,同时实现肿瘤对背景比值(TBR)>5的长期高效肿瘤成像,并实现短曝光时间(100 ms)下的NIR-II荧光成像来指导手术肿瘤切除。(目前上市药物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只能实现<2天的荧光成像以及~2的对比度)。针对该自组装小分子材料体现出的优质的肿瘤潴留的特性,研究团队提出聚集延长潴留时间(Aggregation Prolonged Retention, APR)的概念,用于探讨病灶部位潴留时间增加的应用优势。该研究成果显示,小分子智能自组装纳米材料在药物开发特别是抗癌药物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12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并被遴选为Insider Cover介绍。

     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陈浩研究员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振华研究员、田捷研究员,斯坦福大学Zhen Cheng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6902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6902;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103/t20210315_5974671.html
相关报告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近红外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和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12月12日以“Controlling Disassembly of Paramagnetic Prodrug and Photosensitizer Nanoassemblies for On-Demand Orthotopic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分别合成了αvβ3整合素靶向、谷胱甘肽响应的顺磁性近红外光敏探针(PPa-RGD)和喜树碱前药(CPT-RGD);通过优化这两个分子的共组装比例,制备了兼具生理稳定性和协同治疗的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Co-NP-RGD;图1)。通过静脉给药后,Co-NP-RGD相比小分子药物能有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借助表面存在的大量cRGD靶向基团,穿越血脑屏障(BBB),并靶向递送到原位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251)中,一方面产生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信号用于定位处于脑部的原位脑胶质瘤;另一方面,在脑胶质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作用下,发生快速解组装,同时释放出喜树碱原药(CPT)和近红外光敏剂(PPa),从而恢复光动力治疗功能,并产生增强的近红外荧光信号用于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蓄积。此外,释放的小分子卟啉光敏剂进一步与肿瘤细胞内的白蛋白结合,能延长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细胞内蓄积,而同时释放的喜树碱可以同时抑制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而改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从而增强对深层原位脑胶质瘤的光动力治疗疗效。在双模态成像信号的指导下,用低剂量的690 nm激光(0.2 W/cm2)照射小鼠的原位脑胶质瘤,产生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治疗,能有效延缓了原位脑胶质瘤的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高效协同治疗(图2)。本文所设计的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构建其它肿瘤靶向和激活的纳米药物以产生癌症的联合治疗效果,促进癌症的诊疗。 南京大学博士后安瑞冰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玲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7491
  • 《JMC封面 | 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开发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升高,位居总死因首位。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   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靶向肿瘤线粒体的诊疗化合物(Chemical Science 2019, 10 (34), 7946-7951),具有高度疏水性,可跨过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疏水屏障,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的肿瘤细胞内高度富集(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同样较高)。然而,尚未有研究报道其在心脏成像中的应用。   2021年12月22日,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mitochondria targeted small molecule dyes for myocardial PET and fluorescence bimodal imaging”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封面文章。文章首次报道了利用小分子亲脂阳离子F16用于心脏成像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亲脂阳离子F16特有的荧光性能及线粒体靶向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模态探针5MEF,可用于心肌的PET成像和荧光成像(图1)。   研究人员基于小分子化合物F16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F16衍生化合物(图2a),并通过小动物离体组织荧光成像实验(图2b),筛选出了优选化合物5MEF。5MEF具有较好的心脏荧光成像效果,且对心脏没有明显的毒性,适合进一步制备成放射性18F标记的PET心脏显像探针。同时,细胞共定位染色实验也证明,5MEF在心肌细胞AC16线粒体中有明显富集效果(图2c)。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两步法对优选化合物5MEF进行了18F标记,放射性探针18F-5MEF具有较好的比活度(127.4±25.0 GBq/μmol)和放化纯度(>98%)。体外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在PBS和FBS溶液中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没有检测到杂质和游离18F产生,表明探针在2 h内37℃孵育下状态稳定,适于进一步体内性质探究。   在小动物PET/CT成像中,18F-5MEF也显示出良好的心脏成像效果,尾静脉给药5 min后即可观察到较高的心脏摄取值(8.66 % ID/g),且滞留时间较长,2 h后能保持7.03 % ID/g的心脏摄取值,心脏与非靶比值(肌肉组织)可达4.86。   综上,基于线粒体膜电位靶向机制研发的探针5MEF,对心衰早期的诊断及各类心血管疾病心肌存活情况的准确评估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探针5MEF的开发为小分子化合物F16开辟了新的生物医学应用,也为基于亲脂阳离子的心肌PET显像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核医学科与上海药物所陈浩课题组联合培养学生郑玲玲、陈浩课题组博士后汪志明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核医学科刘兴党教授、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陈浩研究员和程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浦江人才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jmedchem.1c0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