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科学家创下量子纠缠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7
  •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奥地利科学家最近在量子纠缠系统领域创下新记录:成功实现了20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研究人员在3个、4个和5个量子比特的所有邻组间检测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纠缠。新进展有望应用于量子模拟或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

    包括通用量子计算机在内的量子系统需要大量量子比特,才能充分利用量子物理学的优势,因此,物理学家一直希望获得由更多量子比特组成的纠缠系统。2011年,物理学家首次将14个可寻址的量子比特纠缠在一起。现在,由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的本·兰尼恩等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实现了20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

    在最新研究中,该团队使用激光,让20个钙原子在离子阱实验中相互纠缠,并对该系统内多粒子纠缠的动态扩展进行了观察。兰尼恩说:“粒子首先两两纠缠,通过我们研发的最新方法,我们可以证明,纠缠进一步扩散到所有相邻的粒子三联体、大多数四联体和几个五联体中。”

    最新研究第一作者尼古拉·福瑞斯强调说:“我们已经检测到很多量子系统(包括超冷气体)内大量粒子之间的纠缠,但最新实验能寻址并读出每个量子比特。因此,它适用于量子模拟或量子信息处理等特定应用领域。”

    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增加实验中量子比特的数量,“我们的中期目标是50个粒子,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破解的问题”。他们还计划优化方法,以检测更广泛的多粒子纠缠。

    最新研究获得了奥地利科学基金FWF和欧盟等机构的资助,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X》。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4/17/content_660050.shtml
相关报告
  • 《509公里!我科学家创造光纤量子通信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4
    • 3日,记者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获悉,继首次实验验证了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教授、刘洋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再次合作,实现了509公里真实环境光纤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王向斌教授和张强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成功创造了量子密钥分发最远传输距离新的世界纪录。   在量子密钥分发(QKD)的长距离实际应用中,信道损耗是最严重的限制因素。TF-QKD利用单光子干涉作为有效探测事件,使安全成码率随信道衰减的平方根线性下降,甚至可以在无中继的情形下轻松突破QKD成码率线性界限。然而,TF-QKD的实施条件相当苛刻,要求两个远程独立激光器的单光子级干涉,同时需要通过单光子探测结果实现长距离光纤链路相对相位快速漂移的精准估计。   该成果理论方面基于王向斌提出的“发送—不发送”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大幅提高了系统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实验方面张强团队采用了时频传输技术,将两个独立远程激光器的波长锁定为相同,并利用附加相位参考光来估计光纤的相对相位快速漂移,确保了测量器件无关的安全属性。最终在实验室内将QKD安全成码距离成功拓展至509公里,打破了传统无中继QKD所限定的绝对理论成码率极限。同时,与其他双场QKD实验相比,该研究在安全性上拥有独特优势:既是测量设备无关的,又充分考虑了有限码长下的安全性。如果将系统重复频率升级至京沪干线等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中采用的1GHz,在300公里处,成码率可达5kbps,这将大量减少骨干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的可信中继数量,大幅提升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 《国际能源署:今年可再生能源将创下新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6
    •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新增产能已创下纪录。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改善气候环境,各国政府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今年将进一步提升。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新》指出,2021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克服了供应链危机,施工延误和原材料价格高等问题,发电量高达295吉瓦,创下历史新高。预计2022年,全球新增发电量将达到320吉瓦,相当于欧盟的天然气发电总量,几乎能够满足德国全部电力需求。太阳能光伏发电量有望在2022年达到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量的60%,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今明两年新增光伏发电量有望破纪录 报告显示,2021年,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猛增近30%,达到36吉瓦,超过了欧盟在十年前创下的35吉瓦的纪录。2022年和2023年投入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新产能有可能显著降低欧盟电力部门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得益于中国、欧盟和拉丁美洲强有力政策的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最初的预期。而美国的前景因风能和太阳能新激励措施的不确定性以及针对太阳能进口的贸易行动而黯淡。 报告指出,今明两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量有望打破纪录,到2023年,年发电量将达到200吉瓦。中国和印度的大规模太阳能项目均有政策支持,所以两国的太阳能项目发展速度变快,并且项目成本比使用化石燃料的替代品更低。在欧盟地区,由于电费上涨,家庭和公司安装太阳能屋顶装置还能帮消费者节省开支。 报告还明确提出警示:如果各国没有更强有力的政策,随着太阳能将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增加量将在2023年趋于平稳,但水电的增加量将下降40%,而风电的增加量将相对保持不变。 “最近几个月的能源市场发展——尤其是在欧洲,再次证明了可再生能源在改善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它们在减少排放方面已经确立了有效性。”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希望各国政府削减“繁文缛节”,加快审批进程,并为更快部署可再生能源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但竞争力没有削减 报告显示,自2021年初以来,许多原材料价格和运费成本一直呈上涨趋势。到2022年3月,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翻了4倍多,钢材价格上涨了50%,铜上涨了70%,铝上涨了一倍,运费上涨了近5倍。十年来光伏发电、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的势头首次出现逆转,这是由于风机和光伏组件的价格上涨,制造商向下游转嫁设备成本的涨幅。 报告明确指出,各国政策具有不确定性,许可条例冗长复杂,都阻碍了风电行业的发展。2020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惊人水平,2021年却骤降了32%,预计今明两年新增陆上风力发电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在全球范围内,自去年以来,许多地区的电力价格都突破了历史纪录,尤其是那些以天然气作为电力批发市场最终分时电价和每日电价“定价之锚”的国家。这在欧盟国家尤为普遍,与2016年至2020年的均值相比,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如今的批发电价平均上涨了6倍以上。 报告显示,从历史上看,光伏发电和风电拍卖的长期合同价格一直高于许多大型欧盟市场的批发电价。然而,即便是过去五年签署的价格最高的陆上风电和公用事业规模光伏发电合同,只有今天欧盟平均批发电价的一半。 清洁能源转型紧迫性加快 俄乌冲突增加了清洁能源转型的紧迫性,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要务,尤其是欧盟。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不同。在欧盟成员国中,就绝对发电量而言,德国和意大利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最高。然而,根据报告对2023年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市场预期,德国以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俄气依赖的潜力明显高于意大利——除非后者出台新的、更强有力的政策并且加快实施步伐。法国和荷兰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可再生能源取代天然气的潜力更大。相反,在奥地利、匈牙利和希腊,可再生能源扩张对于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作用依然有限。 报告称,今年和明年,全球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有望创下新纪录,到2023年全年新增将达到200吉瓦。光伏发电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增长正在加速,这得益于对大型项目的强有力政策支持,可以比化石燃料替代品实现更低的成本。在欧盟,随着电费上涨,家庭和公司安装屋顶太阳能有望帮助消费者省钱。 由于中国多个省份推出的激励措施和欧盟市场的扩张,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比2020年增加一倍。预计中国将在2022年底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