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蛇类的宏演化奇点》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4
  • 2024年2月22日,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The macroevolutionary singularity of snakes的文章。

    蛇和蜥蜴(鳞状蜥蜴)占陆生脊椎动物的三分之一,在运动、进食和感觉处理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创新。然而,这种辐射的进化驱动因素仍然知之甚少。

    将基于个体的自然历史观察(大于60,000 只动物)与全面的时间校准系统发育相结合,研究人员以 1018 个物种的基因组数据(5400 个位点)为基础推断鳞状体宏观进化的潜在原因和最终后果。由于物种形成和表型进化动态的变化,蛇类通过专门捕食策略的反复起源和多样化改变了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鳞状生物多样性反映了蛇类早期历史中发生的奇异事件的遗产,并揭示了历史偶然性对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该研究对于理解蛇类的演化历史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2449
相关报告
  • 《成都生物所在蛇类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2
    • 大多数生物 通常 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 适宜的范围 就 难以 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 、 缺氧等极端环境中 繁衍生息 ,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 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 在基因结构组成 、 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 温泉蛇属 Thermophis 隶属于游蛇科,该属目前包括三个物种:温泉蛇 Thermophis baileyi 、四川温泉蛇 Thermophis zhaoermii 和香格里拉温泉蛇 Thermophis shangrila , 它们 为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物种,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 它们 均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 范围为 3500 ~4400 米 的地区, 主要 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 和 沼泽草甸中 。 温泉蛇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全世界已知蛇类约有 3600 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在寒带地区。从垂直分布来看,沿海、沿湖低地到海拔 1000 米上下的种类最多,有一部分种类分布在海拔 2000~3000 米的地方。早在 1907 年,温泉蛇作为唯一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以上的蛇被英国人 Frank Wall 首次发现时,就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当时现有蛇类的认知。同时 , 青藏高原寒冷、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烈的特点 , 造成其许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甚至是生命禁区 , 是亚洲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前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恒温动物对高原的适应,如高原人类、高原牦牛等。缺乏对高原变温动物适应高原环境遗传机制的研究,而温泉蛇正好为我们揭开变温动物高海拔适应之谜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等研究团组对温泉蛇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将得到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同属物种及亲缘关系较近 的 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融合已发表的 9 个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高海拔温泉蛇属三个物种中发现了 27 个不同蛋白中的 27 个共有氨基酸替换。这些突变多与免疫 、 低氧适应应答和 DNA 修复等功能相关。分子功能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与 DNA 修复相关的 FEN1 (瓣状核酸内切酶 -1 )基因的突变型相对于野生型(低海拔物种基因类型)在紫外照射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推测突变有助于温泉蛇属物种在高海拔环境中对紫外线的抵抗。与西藏人相似,作为高原物种,温泉蛇 EPAS1 (内皮 PAS 结构域包含蛋白 -1 )基因的突变减弱了其调节下游基因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能力,进而导致温泉蛇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是温泉蛇适应高海拔低氧条件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Comparative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elevation adaptation in ectothermic snakes”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解析变温动物蛇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 ,于 北京时间 2018 年 8 月 1 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PNAS (《美国科学院院刊》) 。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前沿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等经费资助。
  • 《Science | 蛇类的重组模式揭示了PRDM9与启动子样特征之间的博弈》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8
    • 2024年2月23日,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Patterns of recombination in snakes reveal a tug-of-war between PRDM9 and promoter-like features的文章。 在一些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中,重组几乎完全发生在蛋白质 PRDM9结合的地方,而在缺乏完整的 PRDM9的脊椎动物(如鸟类和犬科动物)中,重组率在启动子样特征附近升高。 为了确定 PRDM9是否指导非哺乳类脊椎动物的重组,该研究集中研究了一个样本物种,它有一个完整的 PRDM9直系同源物——玉米蛇。通过分析基因组的历史重组率和家系中的交叉,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表明 PRDM9指定了重组事件的位置,但是研究人员也检测到启动子样特征的可分离效应。这些发现揭示了 PRDM9和启动子样特征的使用不必相互排斥,而是反映了一种争夺战,比其他物种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