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 建议“闭环”绿色能源政策 警惕形成新的环境污染》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03-08
  • 张天任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实施细则,并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严从重打击铅蓄电池非法产业链上回收处置行为;同时在锂电池领域加大电池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尽快研究电池标准化并落实可追溯体系。

    今年是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连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首年。同往年一样,他带了十几份议案、建议上会。厚厚的一叠资料内,涉及多个立法议案、行业建议、地方发展建议及综合建议。

    其中一个在他看来迫在眉睫的建议,是关于“规范化构建全国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体系”。“根据发改委最新公布数据,2017年我国金属铅的产量为472万吨,约占全球铅总产量的44%。其中,超过85%的铅被用于生产铅蓄电池,销售后遍布在广大消费者手中。”张天任在建议中指出,“铅蓄电池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隐患可防可治可控,而非法回收处置环节的铅污染形势最为严重。”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铅蓄电池随处可见,但废旧铅蓄电池目前尚无仓储、回收、运输标准、车载路线控制等一系列细则,给行业带来诸多困惑。“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废旧电池回收过程中遇到包括产品定性、标准不统一以及税收偏高等问题。”张天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开始成批量投入使用,锂电池回收也日渐成为行业内亟需解决的新命题。“当前锂电池回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其回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设备与技术。”张天任表示。

    铅蓄电池回收亟需规范化

    张天任指出,当前铅蓄电池回收体系的构建面临一系列难题。

    “我建议,不要将全部的铅蓄电池均定义为危险废物。铅蓄电池中绝大部分产品属于密封好、免维护、贫液式,其塑料外壳有足够的强度,如果不是人为的强力破坏,而合法规范化贮存、收集、运输和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张天任表示。

    列入危废的后果,就是在跨省转移、物流、仓储等环节增加了周期成本。“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废旧铅蓄电池的贮存和转运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申请到审批手续复杂,耗时漫长,即使各项审批程序顺利,从省到省也需3个月左右时间。”张天任指出。此外,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危废也要求使用专用的物流车、收贮仓库。

    因此,张天任建议,将外观完整、无破损的废旧铅蓄电池列为普通废物,少量破损的废铅蓄电池则以危险废物对待,并建议放宽收贮仓库的选址要求,由地方政府统一出台切实可行的收贮仓库工程建设标准,同时在一省范围以普通物流运输车对无破损的废旧铅蓄电池进行转移运输,以帮助电池规范化回收体系的构建更容易落地。

    同时,张天任直言,铅蓄电池回收市场目前混乱无序,非法回收占据主导位置。“非法小商贩走街串巷,由于其交易既不开票,又没有场地、设施和环保投入,也不使用专业危化品物流专用车运输,肆意哄抬价格,从消费者手中回购废旧铅蓄电池,卖给小作坊非法加工后获取高额利润,导致污染环境严重。”

    “小作坊”林立的背后,折射出铅蓄电池正规回收成本偏高的窘况。张天任表示,进项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不合理征收,构成电池正规回收企业的负担。“例如,国家征收4%的电池消费税,本意是防治污染行为,实则重拳落在了合法正规的生产企业上,而对非法小商贩、小作坊无任何约束力。”张天任指出。

    此外,近年来增值税的退税政策弱化,使合法正规回收处理企业成本增加。“2012年前合法正规回收处理企业增值税退税为70%-80%,目前下降为30%,其废旧铅蓄电池的收购价格与非法处理的小作坊相比处于劣势,没有竞争优势。”

    就此,张天任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实施细则,并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严从重打击铅蓄电池非法产业链上回收处置行为,同时对正规企业解决进项税、优化电池消费税及加大增值税退税力度。

    锂电池回收待解

    2013年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如今已过去了五、六年时间。据行业内人士测算,近几年内,我国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报废量将大大增加,累计将在十万吨以上。

    汽车的动力电池中,以锂电池为代表。这也就意味着,相关锂电池的回收也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大亟需解决的命题。

    今年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受到人大代表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善红的关注点在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同样表示,未来将更关注废旧电池回收。

    在周善红看来,虽然国家多部委已出台了多项政策,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回收利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二是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健全,三是回收技术和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回收利用成本高、盈利难。其中政策方面就如同不同的部门虽然都在修路,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往往各自为政,结果就是修了很多“断头路”,企业并不能一路顺畅地跑下来。

    “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为十几年至二十年左右,但新能源汽车上一般使用五年之后,其能量就会衰减80%。”张天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此,对锂电池进行梯次利用,是当前行业内较为关注的。”

    所谓梯次利用,是指将不再适合汽车使用的锂电池回收,利用其内部化学成分并未改变,进而使用在对电量要求不那么高的地方,如制造发电站所用的备用电源箱。

    此外还可以通过拆解方式进行回收,但目前相关回收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各厂家的工艺技术水平不一,电池在拆包过程中的设备成本较高。“锂电池回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技术门槛上。”张天任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放电、拆解、破碎、分选、除杂、元素合成等几十个复杂步骤,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技术链条复杂冗长。

    其回收的核心技术,在于如何采用配方合适的化学溶剂将有效成分提取或萃取出来,重新做成电池原材料加以回收利用,但这些配方是动力电池企业的商业机密,电池回收工厂很难掌握。

    围绕这些问题,周善红建议加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能形成闭环的管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动商业化发展。张天任建议,当务之急要加大电池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制定和切实实施电池回收奖惩措施,同时国家要鼓励回收再利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而首要的则是要研究电池标准化并落实可追溯体系。

相关报告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潘桂妹: — — 今日要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所级服务
    • 编译者:ganjie
    • 发布时间:2016-03-16
    • 石油资源不足、 对外依存度高、 面对石油资源紧张与环境污染加剧的局面、 开发各种替代能源特别是经济适用、技术成熟的车用天然气资源、 加速推进目前占原油总耗量60%的汽、柴油机动车替代燃料进程、 对推进交通运输能源绿色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在天然气(CNG/LNG)、电、生物质 (乙醇、生物柴油等) 和煤基燃料 (甲醇、二甲醚等) 4大类交通运输燃料替代物中,天然气技术最成熟、竞争力最强,供应最具保障性。   但目前在推进车用天然气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现实制约:一是对天然气汽车没有财税补贴政策导致只能依靠燃料价格红利来弥补成本投入。二是加气站特别是油气综合站建设审批程序复杂制约加气站发展。三是车用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尚不科学低油价对车用天然气需求形成制约。四是天然气车辆年检的检测周期长、费用高,检查检验繁琐相关标准体系有待健全。   对此,我建议加大天然气汽车推广力度,逐步完善天然气汽车生产、加气站建设、天然气汽车购买补贴、加气站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 ︰ 一是相关部门建立绿色通道,集中研究相关政策,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应用规划,在国家层面统...
  • 《贺恒扬代表:自觉担起守护长江生态安全的"上游责任"|全国人大代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2
    •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做客正义网   自觉担起守护长江生态安全的“上游责任”   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做客正义网“2020全国两会访谈”。他告诉记者,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多份建议,在“拓展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建议”中,他建言通过修改法律拓展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以提升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办案效果。   贺恒扬介绍了重庆市检察机关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使命,自觉担起守护长江生态安全的‘上游责任’。”贺恒扬表示。   做到“起诉一起,警示一片”   枕卧长江,重庆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享誉全国。贺恒扬表示,做深、做实、做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有侧重点。在重庆检察机关的探索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公益保护机制”就是一项提纲挈领的工作。   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不久,重庆市检察院就在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开展至今,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1594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12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82件。   如今,长江重庆段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正在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基于实际需要,重庆市检察机关建立了保护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体制机制;成立全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并与长江上游省市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出台《公益诉讼巡查工作办法》,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公益诉讼巡查活动。   “我们还在合川、万州分别建立渔业、林业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基地。”贺恒扬向记者介绍了示范基地的基本功能:检察机关会同法院定期组织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结合渔政情况和渔业保护现状,对长江、嘉陵江的渔业情况进行介绍,让群众了解生态环境修复的紧迫性。   两江地区检察院和“生态检察官”   在一系列探索中,重庆市检察机关酝酿出一个“大动作”——设立重庆市两江地区检察院。   这个起步于重庆铁路运输检察院组织构架上的检察机关,迎来了新的使命:办理长江流域重庆境内发生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以及长江流域重庆境内发生的不适宜地方检察机关管辖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这是一项在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贺恒扬说。   记者注意到,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呼吁,在流域治理中应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跨流域的司法机关,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尺度标准不一、司法效能低下等问题。重庆市两江地区检察院的设立回应了这种期待。   重庆检察还有另一项重要改革为社会所关注:试点“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探索建立“刑事+公益诉讼”的生态检察官办案模式,由生态检察官行使刑事、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以前,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中,不同条线的业务部门负责不同条线的检察工作。这种“碎片化”保护模式不利于长江流域生态司法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广泛性。而“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解决了监督力度分散的问题。   “这一制度获得重庆市委的高度肯定,重庆市委司改专项小组明确要求完善‘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将该制度列入经验总结复制推广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与跨区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集体诉讼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等制度的衔接。我们还在两江地区检察院设立了广阳岛生态检察官办公室,要求两江地区检察院和广阳岛生态检察官办公室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高效率协作,努力把‘实验田’打造成‘示范田’。”贺恒扬说。   “4+1+5”公益诉讼监督新体系   今年3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继2019年听取审议公益诉讼工作专项报告之后,立法机关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的又一制度保障。   在贺恒扬看来,《决定》颇具实践指导价值,是对检察公益诉讼现行法律规范的有益补充完善,为公益诉讼工作的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将有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全面保护公共利益。   《决定》出台后的第一个月,重庆市检察院向社会发布《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份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在公益保护“4+1”领域案件之外,又将公共安全、互联网公益保护、文化遗产、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等五个领域纳入进来,形成重庆检察机关“4+ 1+5”公益诉讼十大重点领域监督体系。   “这五个新领域是紧紧围绕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的拓展,目的在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保护难点、痛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比如,针对居民小区消防设施缺失,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的问题,我们部署开展了消防安全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共立案调查14件,制发检察建议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