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研究团队在量子时间关联探测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26
  •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鲁大为团队与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振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新加坡企业与技术园区研究员刘祥境合作在量子时间关联探测领域取得进展,利用核磁共振系综测量特性高效探测量子系统的时间关联。

    量子关联是量子力学的一项显著特征,使量子系统与经典宏观世界呈现出本质区别。量子关联可分为空间量子关联和时间量子关联。其中,广为人知的量子纠缠属于空间量子关联。相关研究人员对量子纠缠的深入研究不仅加深了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还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工具和资源。近年来,这些研究已扩展至时间维度,即不同时间节点间的量子关联特性,并探索其在量子技术中的潜在应用。

    时间关联性这一概念早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就引起了量子力学先驱者的关注。著名学者 Leggett 和 Garg 于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 Leggett-Garg 不等式后,其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得以系统性地展开。 Leggett-Garg 不等式用于检验一个物理系统是否满足“宏观现实论(Macroscopic Realism)”。宏观现实论由两个基本假设组成:

    (1)宏观现实性(Macroscopic Realism):一个宏观物体具有两个或多个宏观上不同的状态,在任意给定时刻,它都处于其中的某个确定状态;

    (2)无侵扰测量(Noninvasive Measurement):原则上可以测量系统的状态,而不会对其当前状态或后续动力学演化产生任何影响。

    在经典物理中,系统应当满足该不等式。然而,在量子力学中,由于测量的投影效应(波函数塌缩)和量子相干性,某些演化过程可以违反 Leggett-Garg 不等式。这表明,量子系统无法用经典的宏观现实论进行描述。

    量子时间关联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物理世界的本质,相关研究人员也已提出相关理论方案使其可应用于量子技术中。例如,量子时间关联可用于量子密钥分发,环境维度估计、量子信道容量估计、量子计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量子因果推断等等前沿领域。然而,在当前实验体系中,针对量子时间关联的高效探测方法与技术工具仍存在显著不足。

    图1(a) 通过依次测量量子通道前后的量子系统来构建PDO示意图;(b) 单一时间切片“虚拟”制备PDO的量子线路图,之后通过随机测量估计其二阶矩

    针对这一问题,鲁大为团队及其合作者成功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高效探测量子时间关联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赝密度算符(Pseudo Density Operator, PDO)理论框架——该算符将密度矩阵推广至时间维度。相较于经典的密度矩阵,PDO的显著特征在于允许存在负本征值,这些负值反映了量子系统的时间关联。因此,通过观测负本征值即可确认时间关联的存在。传统PDO时间关联探测需依赖层析表征技术,但该方案不仅需要消耗大量量子资源,还显著提升了实验操作复杂度。为突破这一局限,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准概率分解理论与随机测量技术相结合,构建出可在单一时间节点“虚拟”制备双时间点PDO的量子线路,并通过随机测量获取其二阶统计矩,最终实现PDO负本征值的高效估计。

    图2 系综NMR系统:样品中的大量全同分子都参与了实验过程,最后对所有分子进行平均统计测量

    该时间关联探测方法有如下优点:(1)虽然实验基于对赝密度矩阵算符二阶矩的测量,但只需对单份量子系统进行操作,减小了量子设备的规模;(2) 所需的不同测量基数量与系统规模无关,这一特性适用于采用系综测量(ensemble-average measurement)的方法,如核磁共振(NMR)、冷原子系统以及金刚石中的氮-空位中心等体系。在这些实验平台中,仅使用单一测量基即可执行指数级投影测量,能更高效地完成实验。团队利用核磁共振(NMR)平台进行的实验不仅验证了理论预期,更展示了该方法在热力学量子系统中的可行性与高精度表现。

    图3 (a)随机测量前实验验证“虚拟”制备PDO的可行性及准确性;(b-c) PDO的本征值分析;(d-e) 通过随机测量估计PDO的二阶矩

    此外,研究表明,该成果有望启发更高效的量子时间关联探测方法,并在广受关注的量子技术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验中,NMR 系统在测量密度矩阵对角元方面展现出的卓越能力,也为进一步探索其他量子试验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4.040201
相关报告
  • 《突破 | 南科大课题组在非常规磁性领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05
    •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刘奇航课题组在兼具传统铁磁体与反铁磁优势的非常规磁性领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评论文章以“Different facets of unconventional magnetism”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 磁学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中一个基础且广阔的研究领域,由此催生出了以电子自旋为信息载体,通过探测和操控自旋状态以实现信息表达、存储和读写的自旋电子学。过去,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宏观磁化且易受操控的铁磁体,但宏观磁矩的存在也带来了杂散场和易受外场干扰的问题,从而使得实现高密度集成器件变得困难,铁磁器件的运行频率通常限制在GHz量级。相比之下,反铁磁体的净磁矩为零,几乎不存在杂散场,也对外磁场不敏感。同时,反铁磁体的共振频率可达到THz量级,可以实现原子级密度的信息存储。然而,反铁磁体的零净磁矩也使得磁序难以探测和调控。因此,反铁磁材料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Louis Néel认为反铁磁材料是“有趣但无用的”(interesting but useless)。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结合铁磁体特征和反铁磁体构型的新型反铁磁材料,包括自旋劈裂反铁磁体、反常霍尔反铁磁体等。自旋劈裂反铁磁体具有补偿零净磁矩的反铁磁特征,但其不同自旋的磁子格之间的自旋群对称性破坏了非相对论性的自旋简并行为,呈现出反铁磁自旋劈裂的特征。自旋劈裂反铁磁体包括共线反铁磁体中自旋相反的两个磁子格通过实空间旋转等变换相互关联的交错磁体(altermagnetism),以及自旋平移群不存在相互垂直的多个自旋二重转轴的非共线反铁磁体等,其对称性判据在刘奇航团队前期关于自旋空间群理论文章中被完整讨论(Physical Review X 14, 031038 (2024))。2024年,刘奇航团队与物理系刘畅教授合作在非共面构型的MnTe2中首次发现了反铁磁体中的自旋劈裂现象,证实了这类非常规磁体的存在(Nature 626, 523 (2024)),相关工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候选新闻(含最终当选新闻共20条)。同年,交错磁体的发现被评为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进展。 另一类兼具零净磁矩的反铁磁特征和类铁磁特征的材料是反常霍尔反铁磁体。反常霍尔效应通常被认为出现在时间反演破缺的系统中,因而过去被长期认为是具有宏观磁矩的铁磁体的独有行为。近期,人们发现在一些反铁磁体中允许非零贝里曲率的出现。这类非常规磁体包括自旋轨道耦合下的共线/共面反铁磁(例如MnTe和Mn3Sn),以及无自旋轨道耦合极限下允许几何霍尔效应的非共面反铁磁体(例如CoNb3S6)。 自旋劈裂反铁磁体和反常霍尔反铁磁体在非常规磁性框架下的关系 在三维的共线反铁磁体中,自旋劈裂需要同时破缺时间反演联合空间反演(PT)对称性和自旋翻转联合晶格分数平移(Uτ)对称性,反常霍尔则是同时破缺PT和时间反演联合晶格分数平移(Tτ)对称性。由于这两个条件在共线自旋群框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交错磁性领域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非常规磁体的理论描述框架和材料选择并不清晰,经常出现“交错磁体描述了所有具有铁磁特征的反铁磁体”的模糊认识。 评论文章首先指出了自旋劈裂反铁磁体和反常霍尔反铁磁体这两类体系的独立关系,澄清了将反铁磁体中不同种类铁磁行为在对称性约束上混为一谈的理论误区。自旋劈裂反铁磁体通过自旋空间群允许动量空间任意波矢出现非零自旋极化定义,而反常霍尔反铁磁体通过磁空间群允许坐标空间非零净磁矩来定义。进而,在寻找兼具铁磁体和反铁磁体优势材料的背景下,评论文章提出的非常规磁性概念囊括了多个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除自旋劈裂和反常霍尔效应之外,还包括量子几何,多铁性,拓扑磁体等,为磁学和自旋电子学中的若干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非常规磁性的研究展望,包括刘奇航课题组的一些前期相关工作
  • 《苏州纳米所陆书龙团队在氮化镓基纳米柱材料和探测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是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性材料,其为直接带隙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热导率大、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在照明、显示、探测等多个领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低维(如纳米柱、量子点)GaN基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陆书龙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beam epitaxy,MBE)技术开展了GaN基纳米柱材料外延生长的研究,基于纳米柱结构的GaN基探测器有望获得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拓展GaN基材料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在前期柔性GaN基纳米柱薄膜快速剥离技术和相关探测器件的基础上(ACS Appl. Nano Mater. 2020, 3: 9943;ACS Photonics 2021, 8: 3282;Materials Advances, 2021, 2: 1006),最近该团队利用转移的(Al,Ga)N纳米柱薄膜制备了一种柔性自驱动紫外探测器,该器件具有很高的紫外/可见光抑制比(977)、比探测率(2.51×1011 Jones)和透明度(Max: 81%)。同时实验发现,该自驱动探测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图1),500次的大幅弯折之后,器件的光电流的强度仍然保持稳定。此外,GaN基材料稳定的物化性质和器件钝化工艺,使探测器在长时间的光照测试(6000s)、耐久度测试(30天)后依然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是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性材料,其为直接带隙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热导率大、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在照明、显示、探测等多个领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低维(如纳米柱、量子点)GaN基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陆书龙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beam epitaxy,MBE)技术开展了GaN基纳米柱材料外延生长的研究,基于纳米柱结构的GaN基探测器有望获得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拓展GaN基材料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在前期柔性GaN基纳米柱薄膜快速剥离技术和相关探测器件的基础上(ACS Appl. Nano Mater. 2020, 3: 9943;ACS Photonics 2021, 8: 3282;Materials Advances, 2021, 2: 1006),最近该团队利用转移的(Al,Ga)N纳米柱薄膜制备了一种柔性自驱动紫外探测器,该器件具有很高的紫外/可见光抑制比(977)、比探测率(2.51×1011 Jones)和透明度(Max: 81%)。同时实验发现,该自驱动探测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图1),500次的大幅弯折之后,器件的光电流的强度仍然保持稳定。此外,GaN基材料稳定的物化性质和器件钝化工艺,使探测器在长时间的光照测试(6000s)、耐久度测试(30天)后依然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上述研究成果以Flexible self-power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hotodetector with ultrahigh detectivity, ultraviolet/visible reject ratio, stability, and a quasi-invisible functionality based on lift-off vertical (Al,Ga)N nanowir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蒋敏和张建亚,该论文被期刊选为背封面(Back Cover,图2)。  此外,团队在自驱动光电探测器中成功引入了GaN/铯铅溴(CsPbBr3)钙钛矿核壳异质结纳米柱结构,发现CsPbBr3量子点能够大幅提升光电流(约160%),从而提升响应度(1.08 vs 0.41 mA/W)。CsPbBr3量子点能够产生内建电场和调控能带,GaN与量子点之间的光反射也有利于增加光子吸收和载流子产生,从而增强光电流。相关工作以Enhance the responsivity and response speed of self-powered 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 by GaN/CsPbBr3 core-shell nanowire heterojunction and hydrogel为题发表于Nano Energy ,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张建亚。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赵宇坤副研究员和陆书龙研究员,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江苏省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所自有资金等项目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加工平台和测试平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