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碳排放因子动态调整 减排降碳效果更好》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04
  • 能源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能源行业碳排放量的40%以上。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带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碳排放水平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下简称“电力碳排放因子”)主要衡量单位用电量对应的碳排放水平,是电力碳排放核算的关键参数。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我国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电力碳排放因子持续下降。4月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因子为0.5568,即当年全国每使用1千瓦时电,对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为0.5568千克。

    电力碳排放因子关系着企业在碳市场中的电力碳排放核算结果和履约考核成本,是促进电碳协同的重要纽带。相比于采用年度固定的电力碳排放因子,采用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能更好地引导企业优化用电行为,促进减排降碳。

    电力碳排放因子应用思路可优化

    电力碳排放因子分全国、区域和省级三种,使用较多的为全国和省级电力碳排放因子,由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按年发布。其中,全国电力碳排放因子用于核算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考核企业的电力消费间接碳排放;省级电力碳排放因子目前主要用于核算试点碳市场省份履约考核企业的电力消费间接碳排放,支撑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省级政府碳排放考核。由于发电用电结构不同,各省电力碳排放因子有所差别,从国家公布的最新数据看,最高为河北0.7901,最低为云南0.1235。

    目前,碳排放核算工作采用年度固定的电力碳排放因子,核算纳入碳市场履约考核企业的电力消费碳排放水平。但是,考虑到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发电用电结构存在差异,因此电力碳排放因子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基于2022年、2023年全国发电用电数据测算,夏冬季电力碳排放因子分别约是春秋季电力碳排放因子的1.06和1.07倍。随着新能源大量接入电力系统,电力碳排放因子时间尺度的差异性将更加显著,同时新能源电源出力与电力需求季节性错配更加明显,保障电力电量平衡的压力将持续加大。

    电力碳排放因子是连接企业用电需求和减排降碳的重要桥梁。今年年初以来,国家推动碳市场行业扩容,相继发布铝冶炼、水泥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终端行业纳入碳市场考核进程加快。这些行业的企业既是用电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当前,采用静态电力碳排放因子进行核算对企业优化用电行为的引导性不足,迫切需要发布并采用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引导相关企业改变用电行为,助力实现全社会减排降碳目标和保障电力电量平衡。

    采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具有双重价值

    5月份,《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2024年和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分别要达到18.9%左右、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考虑到企业电力碳排放核算的实际情况,发布并采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有助于实现逐渐提高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如果国家每年发布春秋季和夏冬季两个电力碳排放因子,碳市场履约考核企业可按照相应季节的电力碳排放因子核算电力消费碳排放水平。相比采用按年发布的静态电力碳排放因子,采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可通过季节性电量转移实现企业用电更多集中在碳排放较低的季节,从而助力企业降低全年碳排放水平和碳市场履约考核成本。

    同时,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采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季节间生产用电安排,调整需求侧用电行为。由于春秋季电力碳排放因子较夏冬季电力碳排放因子低,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放可能会调整季度生产计划及年度检修安排,将部分夏冬季用电量转移到春秋季,从而增加春秋季用电负荷、削减夏冬季用电负荷,进一步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

    科学合理计算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

    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如同一种可以引导企业用电行为的信号,需要尽可能科学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响应。根据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来改变用电行为的企业越多,对全社会减碳降本增效的价值越高,可挖掘的电力电量平衡调节潜力越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持续完善碳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碳市场行业扩容进程,并科学设置碳市场控排行业碳排放配额,在此基础上,研究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的应用范围、计算规则等内容。

    试点先行,推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应用。持续完善年度全国电力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根据电力供需形势做好季节划分和动态调整,跟踪监测夏冬季和春秋季发用电情况,动态发布夏冬季、春秋季电力碳排放因子,做好与电力碳排放核算的衔接。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1203/657770.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加速推进碳减排》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1-12
    •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推进碳减排工作的相关情况。 “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市场机制建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为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仅2016—2019年,中国节能提高能效工作的效果,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约60%。   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协同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了大气环境的改善。   碳市场建设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李高介绍,截至今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   此外,中国将持续部署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李高说:“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 ...
  • 《减碳光伏无限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7
    • 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的低丘荒坡坐落着200兆瓦地面电站,这是由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最大林农光互补地面电站,这个投资近20亿元,占地6300亩,装机200MW的地面电站年均发电量2亿度,可满足江山市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运营25年,可减少碳排放453万吨,节约标准煤163万吨。 正泰江山200MW林农光互补电站是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典范。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风电、光伏再次站上高点,成为环保领域的先锋队与主力军。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任务上也定调,“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量较‘十三五’有大幅增长。” 政策红利 风电、光伏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利好。碳达峰、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的目标,明确了光伏、风电等未来在碳减排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12日,中国主要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而此前中国官方指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明确2021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八项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根据截至2020年9月底数据显示,中国风电、光伏并网装机距离12亿千瓦还有近7.5亿千瓦的差额,推动风电和光伏加速发展,将成为中国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 政策屡屡释放“大红包”,风电、光伏行业也纷纷应和。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日前透露,初步预计2020年光伏新增装机可能达到35GW左右,持续8年全球第一,光伏的利用率保持高水平。任育之还预测2020年年底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将达到2.4亿千瓦,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70-90GW,全球年均有望达222-287GW,远超目前水平。 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风电行业设定了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 作为风电行业最大的整机厂商,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2020年10月15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方向已经明确,就是要将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从原来占比不高的主力能源发展成为真正的主力能源。 “对比中国和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数据后可以发现,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在全网发电量中占5.5%,光伏占3%,合计8.5%。而德国2019年的风电在全网容量中占24.67%,光伏占9%,合计超过了33%,接近三分之一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从定位的角度看,我们期望风电可以变成真正的主力能源。”曹志刚还表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撰文指出,“中东南部地区完全可以大规模开发本地风能资源,实现‘电从身边来’,落实中东南部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站上风口 “碳中和”引爆市场,风电、光伏产业链企业在二级市场被点燃,更有光伏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 2020年以来,隆基股份从1月2日开盘24.7元/股,到12月29日收盘报88.4元/股,近一年时间,隆基股份大涨257.9%,市值早已突破3000亿元,坐上光伏产业链头把交椅;另一家获得高瓴资本投资的光伏企业通威股份市值则也早已突破1500亿元,从1月2日开盘13.11元/股,到12月29日收盘报36.95元/股,股价大涨181.85%;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市值也一度达到1000亿元,坐上第三把交椅。 与此同时,诸多风电、光伏产业链公司也在2020年IPO。上能电气、赛伍技术、天合光能等在内超10家光伏企业上市;风电企业也不落后,12月17日,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PO首发过会。 为了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国家相关能源企业积极响应,纷纷调高了“十四五”期间相关的新能源发展计划。各大央企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将“倍速”增长,并调高了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十四五”装机规模。 此外,油气公司、核电公司也加速入场新能源领域。近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资入股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光伏发电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中海油与中广核则更“偏爱”海上风电。自2019年初以来,中海油重新按下开启海上风电业务的按钮。中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在2020年上半年曾透露,目前中海油正在商谈的风电项目,主要有广东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 12月16日,随着最后一台机组的并网,中广核新能源广东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73台风机全容量投产运行。“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顺利投运,为即将到来的海上风电建设高潮树立了行业标杆。”中广核新能源执行董事、总经理李亦伦表示。 发展闯关 政策利好归政策利好,但是要将政策真正落地,风电、光伏才能长久发展,这其中最主要解决的则是消纳这个“老大难”问题。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12月21日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的问题,“十四五”面临消纳和接入两个问题并存,所以说要解决消纳问题,首先要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新一代电力系统;另一方面,切实完善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保障机制。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平价上网的情况下,风电和光伏的发展瓶颈主要是在消纳,消纳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三大电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给光伏、风电消纳空间(装机量)约在83GW左右,是超过了风电与光伏新增装机量,但电网给出的消纳区域与适合新能源装机的区域匹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电网给江苏省、浙江省的消纳空间不小,但由于土地等问题,这些省份并不能做很多风电、光伏项目,内蒙古、新疆土地资源、风光资源丰富,但是消纳又压力很大。这就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电网通过增加灵活性、新的电价机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彭澎认为。 而对于消纳问题存在区域性匹配错位的问题,新能源+储能被视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储能成为发电企业的标配,平价下突增的成本也让发电企业吃不消。 对此,彭澎认为,发电企业直接增加储能的社会效率比较低,建议有独立的第三方储能,但储能成本有相应的分担机制,新能源发电企业、用户与电网共同分担,最大价值发挥储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