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推进碳减排》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11-12
  •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推进碳减排工作的相关情况。 “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市场机制建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为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仅2016—2019年,中国节能提高能效工作的效果,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约60%。   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协同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了大气环境的改善。   碳市场建设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李高介绍,截至今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   此外,中国将持续部署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李高说:“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 ...

相关报告
  • 《我国加速推进碳减排 碳排放达峰行动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全球气候治理是国合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国合会2020年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提出,“将气候韧性融入各级政府规划和预算。加快构建全国碳定价体系。将气候指标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合会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政策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生态环境部10月28日上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明确地方、行业的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鼓励相关部门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各地方达峰行动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这体现了国合会的积极贡献。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 2015年,我国又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为百分之百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努力实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不仅是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李高说,我国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 李高表示,达峰行动将在“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里持续实施,这个工作既必要,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不同于常规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在污染防治领域三年攻坚战,需要在持续十年左右时间进行规划。 他说,要向地方、行业明确的传导压力、传导任务,要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的部门也要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这项工作。同时要强化监督考核评估,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确保2030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 《全国人大代表韩峰: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 有效促进碳减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4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齐鲁分公司代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党委书记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来,碳交易市场向好趋势明显,碳排放通过市场调节的功能开始释放,碳交易市场逐渐活跃。但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齐鲁石化党委书记韩峰建议,进一步规范交易规则,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据悉,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以上。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批纳入的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在碳市场领域极具代表性、影响性和引导性,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会随着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冶炼制造、民航运输、造纸印刷等行业的进入呈加速发展态势,同时,碳市场将成为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风向标,助力我国加快完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标。 韩峰认为,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交易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 鉴于以上问题,韩峰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标分配和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等相关市场机制改革,保护交易双方合法利益,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建立碳排放减排鼓励政策,对达到减排数量标准的给予碳排放配额奖励,实现减排技术和碳交易市场的融合对接。 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鼓励集团型企业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管控优势,统筹做好下属企业碳排放配额内部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实现整体推动、先进带动的更大减排力度。 三是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适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通过增加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交易;除以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基准产品的现货交易外,尽快建立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丰富碳市场产品种类,给企业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帮助企业做好中长期的碳减排规划。 四是尽快实质性恢复CCER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尽快开展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完善相关方法学与管理机制设计,理清与其他减排工具之间的政策协同,尝试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基础打造CCER的线上集中撮合平台,提升CCER交易市场化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MRV指南。建议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不同行业碳排放标准、核算和认证的统一;逐步建设全国性的碳监测评估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全国碳市场数据保障服务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