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激发二维超薄材料的原子级光谱,从而助力量子领域的研发工作》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03
  • 近日,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激发二维超薄材料的原子级光谱,从而助力量子领域的研发工作。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用于损伤或疾病检测的(MRI)图像技术也为核磁共振(NMR)光谱分析提供了动力,核磁共振(NMR)光谱分析可用于分析生物分子,以开展研究疾病和治疗研究。尽管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能够提供有关分子结构的宝贵数据,但其分辨率太低,以至于尚不足以感知单个原子。但是现在,普渡大学的量子研究人员正在推进一种方法,该方法有望将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的分辨率提高到原子尺度,并且还可能在开发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方面得到应用。

    “传统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仅限于测量大分子样本,而我们正在开发可以检测和分析单个分子的技术,“普渡大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教授、工程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Tongcang Li 说。

    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中,Tongcang Li领导了一个团队将稀有的碳13同位素嵌入超薄六方氮化硼中,然后使用磁共振显微镜获得了有关他们所创造的材料结构的原子级信息。Tongcang Li还是普渡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成员,以及印第安纳州国家科学基金会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量子技术方向的主任。他们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兼理论家袁平合作,将信息与预测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匹配。

    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NMR)光谱分析都利用某些原子核产生的磁场。例如,氢原子核内的单个质子会产生一个微小的磁场,该磁场会受到周围电子和邻近原子的影响。在MRI和NMR中,该原子核的磁场被用来反映其所处的环境。

    在磁共振成像(MRI)中,强大的磁场使患者体内的氢原子核沿着南北极方向排列,就像普通家用磁铁会相互对齐一样。这将使得每个原子核翻转到相反方向所需的确切能量因周围的原子和电子而有所变化。当施加与之频率匹配的无线电波时,原子核会吸收该能量并改变其方向。当原子核重新与磁场对齐时,原子核会发出一个无线电信号——其频率与它吸收的频率相对应——从而传达有关其周围环境的信息。在进行MRI检查时,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会以脉冲形式穿过身体,然后接收到的返回信号就可以被用于创建身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毫克级的分子样本。Tongcang Li的实验室正在将磁共振原理应用于一种仅由几层原子构成的材料,这种材料通常被称为二维材料。在Tongcang Li的核磁共振实验中,二维材料中被嵌入了其先天的缺陷(通常称为自旋缺陷),而这种缺陷将用来表征放置在该材料之上的生物分子结构。由于分子与二维材料距离很近,因此分子的原子会影响嵌入薄片中的自旋缺陷,从而改变磁共振过程中返回的信号。其结果将是关于样本分子结构的原子级信息。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研究人员必须首先确定二维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是六方氮化硼,hBN)的结构,并精确控制单个自旋缺陷。顾名思义,hBN由交替的硼原子和氮原子组成,这些原子排列成相互连接的六边形环。晶格并不完美,偶尔会出现间隙,称为空位,空位的晶格中会缺少一个氮或硼原子。如果空位保持空缺,则每个空位中都会有一个电子沉降下来。

    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中,Tongcang Li的团队利用硼空位中的电子来控制周围的氮原子核,并将它们用作量子传感器。在该系统中,电子发出的光会传达有关周围氮原子核的信息。

    但Tongcang Li发现,硼空位中的电子发出的光不足以被单独看到。他使用了数千个硼空位的集合来收集分辨率为1微米的信息,这远远优于NMR的100微米分辨率,但仍然不是他想要的单个原子核的分辨率。

    在hBN中发现碳缺陷——尽管当时还不知道这些缺陷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普通碳不会产生磁场,因此不能用于磁共振,因此Tongcang Li转向了碳13,这是一种罕见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中通常有6个质子和不同寻常的7个中子。碳13确实会产生磁场。

    为了制造具有碳13缺陷的hBN,Tongcang Li的团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中的碳原子中99%是碳13。通过用电场加速气体中的原子,他们实际上将原子从气体中射向hBN样本。一些碳13和氧原子取代了hBN晶格中的硼或氮原子。Tongcang Li的团队使用光学显微镜确认了含有碳13的缺陷位置。

    但是,在能够容纳硼、氮、碳13和氧的多种晶格的可能组合中,它们又如何确定这些缺陷的结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Tongcang Li的团队将使用碳13原子核作为探测器。

    他们使用基于磁共振原理的第三种成像技术——光学探测核磁共振——他们捕捉到了一种信号,该信号使用碳13的核来报告其环境结构。Tongcang Li说,的工作展示了在二维材料中对碳-13核自旋的首次单自旋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该团队根据结果将缺陷分为三组。他们与Ping合作,并确定了其中两组缺陷的具体结构。他们还观察到,即使在室温下,碳13的核自旋具有较长的相干时间,这一特性在量子计算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

    “这是人们第一次使用碳13在六方氮化硼中产生自旋缺陷,” Tongcang Li说。“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六方氮化硼中自旋缺陷的理解,并提供了一条利用核自旋作为量子存储器来增强量子传感的发展途径。”

    该研究得到了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的支持。(DOI:10.1038/s41586-025-09258-7)



  • 原文来源:https://www.purdue.edu/newsroom/2025/Q3/mri-technology-inspires-quantum-advancement-with-2d-materials/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RP金属卤化物杂化材料在光电子等领域应用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7
    • 近日,科学家在相关研究中发现,Ruddlesden-Popper(RP)金属卤化物杂化材料有望成为应用于光电子和热能存储领域的二维(2D)材料。 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是一种由无机和有机成分交替构成的层状材料,在发光二极管(LED)、热能存储和太阳能电池板技术等多种应用中展现出成为理想选择的潜力。同时,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也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光电应用材料,但由于其在室温附近存在多种动态过程,将其集成到器件中面临挑战,且这些材料的结构相变会影响其光学特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温度相关的吸收和发射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对钙钛矿的相变行为展开研究。研究人员强调,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离散变化,像水和钙钛矿等物质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固态。在化学系比斯查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证明了相变与材料发射特性之间存在联系,这引入了一种动态控制或可调性,能为技术应用带来多种益处。 具体而言,由于钙钛矿同时含有有机和无机成分,有机层会发生相变,进而影响无机层的结构,有机层和无机层的相互作用会彻底改变材料的性质。新研究的资深作者、助理教授Connor Bischak表示:“这些几乎油腻的链状物会结晶在一起。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它们会融化并变得更加无序。熔化过程会影响无机成分的结构,从而控制材料发射的光量及其波长。”他还指出,钙钛矿可在分子水平上轻松操控,发射波长能从紫外线调节到近红外。 研究人员强调,薄如晶片的钙钛矿光学特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发表于《Matter》杂志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称:“我们还观察到,无机层中细微的八面体畸变会导致带隙随温度而发生连续变化。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相变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二维钙钛矿的光电特性。” 此外,钙钛矿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提供了强大优势。长期以来,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的标准材料,但因其高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持续存在的供应链问题,面临诸多限制。相比之下,钙钛矿是一种可溶液加工的材料。比斯查克补充道:“这意味着你基本上将所有这些前体化学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就可以制作太阳能电池,就像用墨水打印一样。”
  • 《《JACS》:由一生二!二维材料领域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在2D-2D二维超薄异质结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rom one to two: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an ultrathin 2D-2D closely-bonded heterojunction from a single-phase monolayer nanosheet(《由一生二——单相单层纳米片原位构建2D-2D超薄异质结》)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以色列理工博士邢政、西北大学副教授胡军与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马明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杨世和与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李江宇为文章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651 发展至今,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在其组分、尺寸和形貌上已经得到了精准地控制,各种纳米级的制备手段也被巧妙地开发出来,实现了诸如等离子体、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硫族化物量子点以及多组分的纳米颗粒等材料的制备与合成。同时,随着制备技术及手段的成熟化,使用湿法化学合成法便可实现纳米材料原子级尺度的制备,包括原子线和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片,如石墨烯、过渡金属二卤化物(TMD)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等。各国研究人员通过湿化学方法进行了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多种尝试,但迄今为止,2D-2D复合材料依然需要较为复杂的制备过程,及通常表现出较弱的界面结合状态,因此合理的设计思路和简单高效的制备手段是实现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关键。 斜方晶Bi2WO6和斜方晶Bi2O2S层状材料的晶体结构和从单层纳米片演变到2D-2D异质结纳米片过程的示意图,单层Bi2WO6纳米片和Bi2WO6-Bi2O2S 2D-2D异质结纳米片原位KPFM测量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温和的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Bi2O2S在单层Bi2WO6的原位生长,从而组装制备出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该二维异质结纳米片中的强界面结合使得其产生类似大分子的特征,也是导致电荷载流子分离效率极大提高的主要因素。相比于纯的Bi2WO6纳米片,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实现了4倍以上的光电流响应,同时在光催化分解水体系统中产生了8倍以上的氢气。此外,该异质结可实现全可见光吸收,并促使光阳极起始电位向更负的方向偏移。该方法同时也期望被应用于其他含铋材料,包括Bi2O2CO3、铋氧卤化物(BiOI、BiOBr等)、含有【Bi2O2】氧硫族化合物等,对于开发先进的催化剂、电池及能源转换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