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RP金属卤化物杂化材料在光电子等领域应用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7
  • 近日,科学家在相关研究中发现,Ruddlesden-Popper(RP)金属卤化物杂化材料有望成为应用于光电子和热能存储领域的二维(2D)材料。

    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是一种由无机和有机成分交替构成的层状材料,在发光二极管(LED)、热能存储和太阳能电池板技术等多种应用中展现出成为理想选择的潜力。同时,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也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光电应用材料,但由于其在室温附近存在多种动态过程,将其集成到器件中面临挑战,且这些材料的结构相变会影响其光学特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温度相关的吸收和发射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对钙钛矿的相变行为展开研究。研究人员强调,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离散变化,像水和钙钛矿等物质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固态。在化学系比斯查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证明了相变与材料发射特性之间存在联系,这引入了一种动态控制或可调性,能为技术应用带来多种益处。

    具体而言,由于钙钛矿同时含有有机和无机成分,有机层会发生相变,进而影响无机层的结构,有机层和无机层的相互作用会彻底改变材料的性质。新研究的资深作者、助理教授Connor Bischak表示:“这些几乎油腻的链状物会结晶在一起。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它们会融化并变得更加无序。熔化过程会影响无机成分的结构,从而控制材料发射的光量及其波长。”他还指出,钙钛矿可在分子水平上轻松操控,发射波长能从紫外线调节到近红外。

    研究人员强调,薄如晶片的钙钛矿光学特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发表于《Matter》杂志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称:“我们还观察到,无机层中细微的八面体畸变会导致带隙随温度而发生连续变化。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相变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二维钙钛矿的光电特性。”

    此外,钙钛矿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提供了强大优势。长期以来,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的标准材料,但因其高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持续存在的供应链问题,面临诸多限制。相比之下,钙钛矿是一种可溶液加工的材料。比斯查克补充道:“这意味着你基本上将所有这些前体化学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就可以制作太阳能电池,就像用墨水打印一样。”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8595.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热导率自主调控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6
    •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童鹏研究员课题组与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六角硫化物中发现了温度驱动的巨大热导率跳变效应,并给出理论解释。该材料体系易于合成、原料环境友好,在热流主动控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发日前表在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目前约90%能源的使用涉及热量的产生与操控。因此有效控制热量传导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的热导率大小是决定其热传导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如果材料热导率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突变,则可根据导热能力的不同实现对热流的自主控制。近年来此类材料已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六角相硫化物在低温反铁磁至高温顺磁相变处,热导率出现巨大的可逆跳变,变化率最大能超过200%,其远高于已知的典型固态热导率突变材料,如镍钛合金等。为了阐明热导率突变的物理机制,研究人员通过NiS对其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结合求解玻尔兹曼输运方程,发现高于相变温度的顺磁态为金属,具有较大的电子热导率。研究人员用少量金属银粘接六角硫化物,通过与基体之间形成的纳米过渡层,金属银对热应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和释放作用,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的脆性,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和热循环稳定性。 由于六角硫化物体系材料体系易于合成、原料环境友好,因此在热流主动控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当环境寒冷时,低热导率可以延缓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而在炎热的环境下,高热导率有助于热量快速散发,防止器件过热。如可用于维持如电池、芯片的最佳工作温度。该材料也可以与具有相反热导率温度依赖关系的材料联合使用,构筑热二极管。 
  • 《中国科学家发现碳纳米管材料制造电子产品新潜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20
    • 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以最终替代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的材料。一些可能性的选择都是基于碳纳米管(CNT)的电子产品,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制造碳纳米管。 专家预计到2020年底,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使用将开始迅速下降,但还没有确定一类可以有效维持硅的计算能力的替代材料。 北京大学和湘潭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主要研究碳纳米管材料在制造电子产品中的潜力。 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电子》上,研究人员讨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纳米管基CMOS场效应晶体管的发展,同时重点介绍了电子制造商当前可主要采用的一些CNT材料。 彭连茂表示:“ CNT是一种理想的电子材料,可提供其他半导体根本无法利用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缩小到10 nm以下时。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证明了基于CNT的电子产品有可能大大超越硅技术(通过实验证明是其十倍的优势),并且可以使用碳纳米管来构建大规模集成电路(IC)。” CNT的相关物理参数,例如其结构和电子性质,在电子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为了有效地探索CNT材料的潜在局限性。彭连茂和同事着重研究这些特定参数,分析了各个CNT的性能和质量。 结果表明,在低于10 nm的技术节点上,CNT晶体管的速度可以比硅晶体管快3倍,能源效率高4倍。 “我们证明,即使使用非常有限的大学制造设施,也可以制造出许多性能优于硅晶体管的晶体管,这表明芯片行业可以在目前的速度下前进数十年。” 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CNT晶体管是当前硅CMOS器件的可行且理想的替代方案。在分析中,研究人员还强调了迄今为止已开发的中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些优缺点,以及当前阻碍其大规模实施的挑战。 开发具有新型3-D芯片结构的集成电路(IC)可以进一步提高CNT材料的性能,使其强度提高数百倍。他们的分析和其他研究小组收集的先前研究结果最终表明,CNT技术有可能在后摩尔时代提供更强大,更节能的芯片技术。 目前我国可以在单个CNT上制造很少的超强大晶体管,但不能制造非常复杂的IC。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使用CNT薄膜在三个维度上构建具有超过10k晶体管的CNT基IC,但性能却非常有限。 未来需要结合两个研究方向,以构建高性能的大型使用CNT膜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其性能超过了硅芯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