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本征量子片的大规模制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二维材料的出现被视为二十一世纪材料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其发现者也毫无悬念地被授予诺贝尔奖。二维材料自问世以来,人们一方面致力于拓展二维材料的横向尺寸,以充分发挥二维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优势;另一方面,人们也不断尝试减小二维材料的横向尺寸,以逐渐显露二维材料的边缘和量子效应。作为二维材料体系和量子体系不断发展和交叉的产物,量子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其横向尺寸一般小于20纳米,因此量子片不仅具有二维材料的本征特性,还具有量子限域和突出的边缘效应。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s)是一类有着非凡性能和巨大潜力的二维材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TMDs,二硫化钼(MoS2)和二硫化钨(WS2)已经被广泛研究。其量子片的制备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制备方式往往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繁杂的后处理;自上而下的制备方式得到的量子片通常产率极低。此外,这两种制备方式都面临着如何避免缺陷产生从而获得本征量子片的重大挑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勇课题组联合刘新风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高鹏课题组合作攻关,发明了一种可大规模制备无缺陷的本征MoS2和WS2量子片的新技术。通过对本体原材料依次进行盐辅助的球磨、超声辅助的溶剂剥离等措施,以25.5 wt% 和20.1 wt%的极高产率分别制备出了无缺陷的本征MoS2和WS2量子片。收集量子片粉末后,通过再分散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了量子片在多种溶剂中的高浓度(20 mg/mL)分散。在PMMA薄膜中负载0.1 wt%的这种量子片,即可大大提升其光学性质,比负载纳米片的薄膜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该制备技术具有非常好的普适性,对于二维量子片的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大大促进对二维量子片材料应用的全面探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High-yield production of MoS2 and WS2 quantum sheets from their bulk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Nano Lett. 2017, 17, 7767-7772)上。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892821.X)。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张勇课题组二维量子片普适和规模制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1
    •   二维(材料)量子片是二维材料和量子体系不断发展和交叉的产物,由于其兼具二维材料的本征特性以及量子限域和突出的边缘效应,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二维量子片的制备方法纷繁芜杂,各具特色,却始终未见报道同时具有普适性和规模化的制备策略。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缺失,一方面极大限制了二维量子片的工业化应用;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深入研究二维量子片的性质陷入困境。显然,二维量子片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勇课题组前期成功实现了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本征量子片的规模制备(Nano Lett. 2017, 17, 7767-7772)。该制备方法结合了盐辅助球磨和超声辅助溶剂剥离,虽然实现了规模化制备,不过仍然具有局限性。相比于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如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面内断裂强度16-30 GPa),石墨和氮化硼具有更高的面内断裂强度(如单层石墨烯的面内断裂强度高达130 GPa;少层氮化硼的面内断裂强度高达70 GPa)。因此,直接由(未经任何处理的)本体层状材料出发,通过全物理(如全机械/力)过程,实现二维量子片的普适和规模制备,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近期,张勇课题组联合刘新风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高鹏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车延科课题组合作攻关,首次实现了二维材料量子片的普适和规模制备。由石墨、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本体层状材料出发,通过硅球辅助球磨和超声辅助溶剂剥离相结合的全物理方式,成功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片、氮化硼量子片、二硫化钼量子片、二硫化钨量子片的规模制备。单循环产率分别高达35.5、33.6、30.2、28.2 wt%,比现有方法提高了1-2个数量级,为二维量子片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得二维量子片均为本征结构,为探索其原初性质并揭示内在机理提供了极大便利。这种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建立,使得在相同协议/标准上建设二维量子片完整数据库/图书馆成为可能,势必会加速二维材料量子片的全面和细致探索。上述各种量子片在溶液和薄膜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且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如固态荧光,寿命为纳秒量级,达到实用化要求;非线性饱和吸收,绝对调制深度高达59 %,相对调制深度高达89 %,与单层石墨烯相当;饱和强度低至sub-10 kW/cm2 (sub-1 nJ/cm2),比之前报道降低了1-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内封面形式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 (Mater. Horiz. 2019, DOI: 10.1039/c9mh00272c)上。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mh/c9mh00272c。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启动基金的支持。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