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课题组二维量子片普适和规模制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1
  •   二维(材料)量子片是二维材料和量子体系不断发展和交叉的产物,由于其兼具二维材料的本征特性以及量子限域和突出的边缘效应,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二维量子片的制备方法纷繁芜杂,各具特色,却始终未见报道同时具有普适性和规模化的制备策略。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缺失,一方面极大限制了二维量子片的工业化应用;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深入研究二维量子片的性质陷入困境。显然,二维量子片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勇课题组前期成功实现了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本征量子片的规模制备(Nano Lett. 2017, 17, 7767-7772)。该制备方法结合了盐辅助球磨和超声辅助溶剂剥离,虽然实现了规模化制备,不过仍然具有局限性。相比于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如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面内断裂强度16-30 GPa),石墨和氮化硼具有更高的面内断裂强度(如单层石墨烯的面内断裂强度高达130 GPa;少层氮化硼的面内断裂强度高达70 GPa)。因此,直接由(未经任何处理的)本体层状材料出发,通过全物理(如全机械/力)过程,实现二维量子片的普适和规模制备,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近期,张勇课题组联合刘新风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高鹏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车延科课题组合作攻关,首次实现了二维材料量子片的普适和规模制备。由石墨、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本体层状材料出发,通过硅球辅助球磨和超声辅助溶剂剥离相结合的全物理方式,成功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片、氮化硼量子片、二硫化钼量子片、二硫化钨量子片的规模制备。单循环产率分别高达35.5、33.6、30.2、28.2 wt%,比现有方法提高了1-2个数量级,为二维量子片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得二维量子片均为本征结构,为探索其原初性质并揭示内在机理提供了极大便利。这种普适和规模制备方法的建立,使得在相同协议/标准上建设二维量子片完整数据库/图书馆成为可能,势必会加速二维材料量子片的全面和细致探索。上述各种量子片在溶液和薄膜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且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如固态荧光,寿命为纳秒量级,达到实用化要求;非线性饱和吸收,绝对调制深度高达59 %,相对调制深度高达89 %,与单层石墨烯相当;饱和强度低至sub-10 kW/cm2 (sub-1 nJ/cm2),比之前报道降低了1-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内封面形式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 (Mater. Horiz. 2019, DOI: 10.1039/c9mh00272c)上。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mh/c9mh00272c。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启动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1906/t20190610_5320052.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本征量子片的大规模制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二维材料的出现被视为二十一世纪材料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其发现者也毫无悬念地被授予诺贝尔奖。二维材料自问世以来,人们一方面致力于拓展二维材料的横向尺寸,以充分发挥二维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优势;另一方面,人们也不断尝试减小二维材料的横向尺寸,以逐渐显露二维材料的边缘和量子效应。作为二维材料体系和量子体系不断发展和交叉的产物,量子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其横向尺寸一般小于20纳米,因此量子片不仅具有二维材料的本征特性,还具有量子限域和突出的边缘效应。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s)是一类有着非凡性能和巨大潜力的二维材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TMDs,二硫化钼(MoS2)和二硫化钨(WS2)已经被广泛研究。其量子片的制备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制备方式往往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繁杂的后处理;自上而下的制备方式得到的量子片通常产率极低。此外,这两种制备方式都面临着如何避免缺陷产生从而获得本征量子片的重大挑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勇课题组联合刘新风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高鹏课题组合作攻关,发明了一种可大规模制备无缺陷的本征MoS2和WS2量子片的新技术。通过对本体原材料依次进行盐辅助的球磨、超声辅助的溶剂剥离等措施,以25.5 wt% 和20.1 wt%的极高产率分别制备出了无缺陷的本征MoS2和WS2量子片。收集量子片粉末后,通过再分散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了量子片在多种溶剂中的高浓度(20 mg/mL)分散。在PMMA薄膜中负载0.1 wt%的这种量子片,即可大大提升其光学性质,比负载纳米片的薄膜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该制备技术具有非常好的普适性,对于二维量子片的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大大促进对二维量子片材料应用的全面探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High-yield production of MoS2 and WS2 quantum sheets from their bulk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Nano Lett. 2017, 17, 7767-7772)上。制备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892821.X)。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制备不饱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酰胺键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银复合催化剂实现了端炔类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高效生成羧酸,设计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越的循环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atter上,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3805。    端炔与CO2的羧基化反应不仅可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学原料不饱和羧酸。对于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种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为亲电试剂与碳亲核试剂反应。然而,该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机金属试剂,例如强亲核试剂有机锂和格氏试剂,这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另一种策略是直接活化C-H键,使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羧酸。近年来报道基于含铜配位聚合物、银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催化位点利用不够充分、苛刻的反应条件、底物普适性差等。   基于二维材料的复合催化剂近来受到极大关注。这些催化剂的优点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增强的物质传递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别是对于廉价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难以制备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因此,唐智勇课题组通过在超声过程中加入叔丁基对苯胺分子与氧化石墨(GO)粉末中的羧基反应,成功开发出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剥离以及大量生产超薄ter-GO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见图1)。更重要的是,形成的酰胺键有利于捕捉二氧化碳,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羟基和环氧基则起到了稳定保护银纳米粒子作用。结果,在40 ℃和常压条件下,合成的Ag/ ter-GO在24小时内有效地催化了苯乙炔转化为苯丙酸,转化率达到97.2%,催化剂的转化频率高达3.12 h -1。   该方法具有简单,绿色和高效的特点。可成功制备厚度为4 nm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同时通过改变叔丁基对苯胺的添加量,能够实现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可控调节。因此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GO纳米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且为开发新一代二维材料复合催化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该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B)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支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特别研究助理张小飞博士为第一作者。      图1:Ag/tert-GO复合催化剂的合成示意图以及端炔二氧化碳羧化路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