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Med Chem:HIV药物依法韦仑或有望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07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用来治疗和预防HIV/AIDS的药物或有望帮助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研究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记忆和认知功能。

    研究人员表示,对抗AIDS药物依法韦仑(EFV,efavirenz)进行结构修饰或能增加其激活特殊酶类的能力,而这种酶类能够帮助从大脑中移除胆固醇;胆固醇被认为会诱发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聚集,而其聚集是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的主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末期,酶类P450 46A1 (CYP46A1)被发现对于分解并消除大脑中的胆固醇非常重要。

    最近,研究人员及其同事通过研究发现,在小鼠机体中,CYP46A1或能被低剂量的EFV进行药理性激活,随后他们就对因阿尔兹海默病导致的轻度认知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然而,EFV激活小鼠机体中CYP46A1的治疗窗口似乎很窄,而在较高剂量下,EFV会抑制该酶的活性。当前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开发出一种潜在的化合物来增强EFV的治疗效益,同时避免患者产生潜在的副作用。

    在过去35年多的时间里,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理解了P450酶对药物、致癌物和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其它生物性分子代谢的机制。5年前,研究者Guengerich及同事通过研究发现,EFV或能通过结合到CYP46A1酶的变构部位来激活该酶类,该位点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并不相同。

    然而,在高剂量下,EFV能够结合变构部位和活性位点,这就能够抑制该酶类的功能,因为其无法紧紧抓住胆固醇了;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进行结构功能研究发现,EFV的代谢产物或能增加CYP46A1的激活水平,同时在高浓度下还并不会抑制该酶类的而功能;EFV代谢产物来源于药物在机体中代谢所产生的化合物。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揭示这种HIV药物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分子机制。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691.html;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9b01383
相关报告
  • 《J Neurosci:阿司匹林或能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4
    •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能潜在降低大脑中的斑块水平,并且有效降低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学表现,并保护个体的记忆力。 医学博士Floyd A. Davis说道,本文研究中,我们鉴别出了一种全球广泛使用的柜台药物(阿司匹林)的新角色,即其能有效抑制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病理学表现。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致命形式的痴呆症,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其影响着十分之一的人群健康。截止到目前为止,FDA很少批准用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痴呆症的新型疗法,而且目前仅有的疗法也只能给给患者带来有限程度的症状缓解。 目前研究人员并不确定诱发阿尔兹海默病的具体分子机制,然而大脑中毒性β淀粉样蛋白的处理不当或许是诱发患者痴呆症发生以及记忆丧失的主要原因。激活细胞机器来移除患者大脑中的废物或许能够作为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疾病症状的有效疗法。β淀粉样蛋白能够在患者大脑中形成淀粉性斑块,损伤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同时淀粉样斑块的出现也是指示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主要标志,基于此前研究结果,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阿司匹林或能有效降低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和流行率。 研究者Pahan及其同事通过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刺激细胞中溶酶体的功能,来降低小鼠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学表现,而溶酶体是细胞中用来清理细胞碎片的关键组分。Pahan说道,理解淀粉样斑块被清除的机制对于后期开发有效阻断阿尔兹海默病进展的新型药物非常重要。一种名为TFEB的蛋白或能作为细胞废物移除的主要调节子,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遗传修饰使其表现出阿尔兹海默病病理学症状,同时让其连续一个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测试,随后评估小鼠大脑中受阿尔兹海默病影响的淀粉样斑块的水平。结果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增强TFEB蛋白的功能,从而就能刺激溶酶体发挥作用,并且降低小鼠机体中淀粉样斑块的病理学表现。 最后研究者表示,此前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减缓机体疼痛并治疗心血管疾病,本文研究由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即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当然后期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研究结果也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后期以阿司匹林为基础开发出新型疗法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及其它痴呆症相关的疾病。
  • 《具有抗BACE1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有望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治疗药物。》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27
    • 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元损害。由淀粉样β肽组成的老年斑是该疾病的主要异常特征。在涉及的因素中,分泌酶具有重要意义,即α分泌酶,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 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被认为是淀粉样β肽生产中的限速因素。支持抑制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活性作为缓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有效治疗靶标之一的概念的研究得到了广泛接受。天然化合物的鉴定,例如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选择性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抑制剂,以及将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作用区室化的想法引起了迫切需要仔细检查天然化合物及其在缓解疾病中的功效。据报道,许多天然化合物可有效调节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在较低剂量下,已显示2,2',4'-三羟基查尔酮酸,槲皮素和杨梅素等化合物可有效降低β-位点。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的活性。目前市售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五种药物具有增加的毒性风险和有限的治疗效率,因此,寻找新的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药物是首要关注的问题。如下所述,具有显示多靶活性的具有纯药理学部分的多种天然化合物以及具有特定的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抑制作用的其他天然化合物具有优越的生物安全性。这些化合物中有许多是从草药和海洋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自古以来在中国和印度草药医学系统中就一直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本文的目的是回顾有关所选天然化合物的可用数据,重点在于抑制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活性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病治疗的一种方式。